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9月~2009年1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淮安市楚州博物馆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遗址发现了一处明成化时期的龙泉窑青釉瓷片堆积坑,清理出土了大量龙泉窑青瓷残件和残片。堆积时代是明成化时期,除少数残片为元代晚期外,其余均为明代早、中期。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过去的研究中,明代龙泉窑仅寥寥数笔,本文着眼于明代龙泉窑的分期研究,以纪年墓出土器物、传世纪年瓷器为主要对象,将明代龙泉窑分为三期,即洪武—宣德、正统—正德、嘉靖—崇祯,并分别论述三个时期龙泉窑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黄岩博物馆收藏的黄岩境内征集的出土明代瓷器有40件,以龙泉窑系青瓷器为主,其次是青花瓷器。其中,有10件来自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的4座纪年墓。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出土资料与相关文献对景德镇地区明代仿龙泉窑瓷器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考察对象主要包括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代官窑仿龙泉窑器,以及景德镇地区明代民窑仿烧的龙泉窑器。研究表明,明初景德镇地区受浙江龙泉窑的影响,仿烧技术已达较高水平。随着明代官窑仿烧技术的完善,以及景德镇地区仿龙泉窑的成功,龙泉青瓷的地位逐渐被景德镇窑所替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宗谱以及口碑等材料,结合窑址采集标本和博物馆藏品,并参考重要传世品,初步探讨了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面貌。研究表明,明代中期以来庆元县竹口窑场逐渐成为龙泉窑的一处生产中心,并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这一时段生产出一类胎体厚重、釉水青透、多以折枝花卉纹装饰的青瓷器,其中的精品可能还曾进入宫廷。这一时期的竹口窑场极有可能由许氏窑户经营生产。  相似文献   

6.
申浚 《考古与文物》2016,(6):110-117
龙泉窑瓷器是销往非洲的大宗商品之一。主要发现于靠近红海的北非和临近印度洋的东非,尤其是中世纪贸易港口城市及其距离不远的内陆城市的宫殿、清真寺、贵族邸宅和柱墓以及城市废弃物等。发现元代龙泉窑瓷器的数量和器类大大超过明代,以碗、盘、罐为最多。其用途除了饮食器之外,还用于宫殿、贵族邸宅、清真寺、柱墓等建筑表面的装饰或室内陈设。根据考古发掘,在非洲出土龙泉窑瓷器的年代为北宋至明代中期,元至明代早期的龙泉青瓷占出土中国外销瓷器数量的首位。明代随着青花瓷的发展,龙泉窑瓷器逐渐被江西景德镇和福建等南方窑场生产的青花瓷所取代,明中期以后基本不见。  相似文献   

7.
江西地区发掘的十处1436—1464年间纪年墓,出土遗物中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兼有青釉、白釉、黑酱釉、釉里红、青白釉等品种,这些瓷器的产地以景德镇窑最多,龙泉窑次之。江西地区的瓷器流通情况,反映了15世纪中叶的瓷器消费市场由单色釉器开始向青花瓷器转变,印证了景德镇瓷器,尤其是民窑瓷器生产在空白期得到极大的发展,透射出龙泉窑瓷器在江西地区的影响,以及在明代早期繁荣之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技研究为官哥等窑的时空定位提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方法,讨论和研究了宋室南迁后建立的老虎洞窑和《坦斋笔衡》中所提到的内窑、修内司官窑之间的关系;老虎洞窑对汝窑及郊坛下窑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越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所烧制青釉瓷在技术上的相互影响以及老虎洞窑宋元两个地层所出土的瓷片与南宋官窑瓷和传世哥窑瓷的时空定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云和县赤石乡麻垟村的横山周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比较完整的明代窑炉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元明时期龙泉窑瓷器标本若干,为龙泉窑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一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烧造的高峰,但明代以后的龙泉窑青瓷,历来被看做是强弩之末。通常认为:明代龙泉青瓷胎体厚重,釉层凝厚,与元代作品相比稍逊一筹,与轻盈灵秀的宋代梅子青、粉青瓷相比更有距离。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明代龙泉青瓷部分产品的高超烧造水平几乎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它是在继承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创期的产品与越窑没有多大区别,至北宋时期已脱颖而出,南宋是其鼎盛期,元代龙泉青瓷的产地、产量继续扩大,尤其在烧造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明中期后渐趋衰落,清康熙以后龙泉窑停烧。龙泉窑是一个庞大的青瓷窑系,其产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江西地区明代纪年墓中出土了一批龙泉釉青瓷,并且大多集中在藩王、高官及其家族墓中,这批青瓷究竟是浙江龙泉窑烧造的还是江西地区仿烧的,有不同的意见。本文拟对这批青瓷集中地作一详细介绍,并试着对窑…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成果。所发现的明代窑炉、作坊等遗迹,揭示出明代御器厂生产的格局;同时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瓷片和窑具标本,从中拼对、修复出大量完整器,可被用作开展学术研究的标准器。这些考古发掘成果极大地推进了明代御窑瓷器相关问题的研究。2015年6月2日,南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  相似文献   

14.
季寿山 《收藏家》2006,(4):47-48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西南山区的龙泉境内而得名。它烧造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创烧,至明代盛烧不止,到清代结束。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在越窑衰落之后兴起的一个青瓷窑,但它发展迅速,延绵时间超过了越窑,约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体系。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分布范围广,产量甚大。据考古调查,已发现龙泉青瓷窑址500多处。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主要产区,在龙泉市境内已发现古窑址360余处。龙泉市不但窑址多、产量大,且制瓷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在龙泉窑漫长的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9日,抚州市临川区临川大道临桂花苑建筑工地发现古墓。抚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赶赴现场,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清理,共清理2座明代墓葬,分别编号为08·临·M1、M2,其中M1出土2件龙泉窑青釉瓷器和墓志一方。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是我国古代烧造青釉瓷器的重要产地。自宋至清代龙泉窑青瓷不仅供应国内各地人民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关于龙泉窑烧瓷年代的下限问题,过去有些文章对明代中期以前的龙泉窑研究较为重视,这与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生产逐渐趋向衰落有关,至于清代龙泉窑烧瓷状况如何,就很少有人探讨。现  相似文献   

17.
霍华 《东南文化》2011,(1):86-95
南京地区分布有明初功臣墓及其后代墓葬区,出土了不少重要洪武瓷.研究表明,家族墓中出土瓷器的品种与墓主的经历有关,贵族墓的瓷质随葬品种类依时间从梅瓶变化至罐,明代早期龙泉窑和磁州窑在全国瓷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贵族墓出土的瓷器一般都是民窑器.  相似文献   

18.
作依据遂宁金鱼村南宋瓷器窖藏出土器物,探讨了浙江龙泉窑青瓷和江西景德镇青白瓷与东亚邻国日本、韩国之同时代传世瓷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铮 《文物春秋》2016,(4):68-69,79,2,81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佛道人物瓷塑: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明代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清代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是研究当时瓷塑工艺、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文章从造型、釉色、风格等方面对这三件瓷塑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出土的龙泉窑青瓷大致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南宋中后期至元初,第二期为元代中后期,第三期为明代.各期在器物类型和组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变化较完整地反映了龙泉窑青瓷在四川地区的行销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