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的标准化"一经问世就成为民间信仰研究中强有力的解释工具,但胶东半岛妈祖信仰的发展实践表明,"神的标准化"有其局限性,不能适应于所有地区。因为神灵信仰势必要与传播地的文化相融合而实现本土化,而本土化是对标准化的消解,这就使得神灵信仰不能实现彻底的"标准化",而只能是一种"半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商代"神道设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奇伟 《史学月刊》2002,19(4):22-25
对于殷人的敬鬼事神,学界多以神道设教解释之,认为是商王为更好地教民以事君而采取的愚弄广大民众的手段,而殷人是不相信世间真有主宰世界的鬼神存在的。对这一传统观点需要重新检讨。事实上,在商代的大部分时期内,殷人对鬼神是深信不疑且顶礼膜拜的,所谓的神道设教不符合商代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何凯  何凯莉 《神州》2013,(21):34-36
从亚里士多德关于事物生成运动的三个方面——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运动与推动者——的推导可以发现,这三个序列都各自存在着逻辑终结点:纯形式、纯现实和第一不动的推动者,而这三者其实是统一的,就是神;而他的神的实质其实既非古希腊神话式的神也不同于基督教式的人格神,他对神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两者的一个中间过渡。在他的哲学中,这样的神是一种理性神、作为理论终极支撑的功能性神。  相似文献   

4.
谈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是什么 礼是什么呢?《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我认为《说文》以礼履二字音同,因用履,即践履来解释礼的本义,是对的,但不全面,不能作为礼这个概念的界说;至说“所以事神致福也”,则是画蛇添足,因为礼之为用,主要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说“致福”尤陋,殊不似出自“五经无双许叔重”的手笔。  相似文献   

5.
王涛 《民俗研究》2024,(1):80-93
天狗在陇中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天狗神和治疗仪式的形式呈现。仪式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敬献行为讨天神欢喜,以达到敬神和治疗的目标。“讨神欢喜”是当地农村实现敬神的方式,仪式中以参与者“制造热闹”为核心的敬献行为围绕这一方式展开。仪式的深层目的是将因当事人不当行为招致的“天神不喜”的秩序重新回归到“天神欢喜”的规范状态,进而实现地方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仪式提供了中国社会追求“热闹”的另一种地方性解释,即“热闹”作为仪式特定阶段的结构性活动,既是参与者讨天神“欢喜”的敬神行为,又是人类处理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从交融到结构状态转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论及格罗脱《希腊史》关于氏族起源的记述时说过:“虽然希腊人是从神话中引伸出其氏族来的,但这些氏族比他们自己所创造的神话及其神祗和半神祗要古老些.”一般说来,古代民族为了解释自己氏族部落的起源而创造的神活传说,到头来就被子孙后代视为本部族唯一的信史了。于是事情就这样颠倒过来了:似乎是神创造了部族,而不是部族成员创造了想象中的始祖——神。诚然,这些传说初看起来的确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它们确实是以歪曲的形式反映了部族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历史。因此,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把这些传说视为无稽之谈,而应当以此为根据,努力揭示这些传说的创造者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漫长的历史征途上留下的足迹。契丹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他们也曾经从神话传说中引伸出自己部族的起源,而青牛白马传说,就是他们用以解释本民族古老历史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对于农耕民族而言,配合其完成农业生产活动的耕牛是神圣而伟大的。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人们通过献祭的方式来取悦牛神。祭仪是多种多样的,但食物是作为主要的祭品。广西三江县梅林乡侗族人民为何挑选黑色的糯米饭作为人与牛神沟通的纽带,这一文化事象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如何解释呢?本文尝试从色彩象征的视角对祭祀牛神所用的黑色糯米饭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社之功用考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文献》1999,(4):229-243
社神在汉代以前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祗,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社神的重要可想而知.著名学者郑玄曾经说:"国中之神莫贵于社."①陈寅恪先生甚至认为,"治我国文化史者,当以社为核心".②那么社神为什么这么尊贵?社神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下面夷考其实,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个具体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与古代埃及和西亚诸国只留下编年体的历史记载不同,古代以色列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历史意识;与古代希腊充满人本精神的历史记载也不同,以色列民族历史观的实质是一神论的神权历史观.他们将对耶和华神的信仰融入对民族历史发展的思考和解释之中,其历史书卷的编写几乎持续了一千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以色列历史成为"历史就是耶和华神对以色列民族的救赎史"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刘晓春 《民俗研究》2016,(4):89-101
从历史变迁的维度,考察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番禺地区的迎神赛会,以神明崇拜为核心,以神明显圣的神话传说为信仰动力,人们通过神诞中的仪式展演,象征性地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的神及祖先之间的关系。人神互惠,是迎神赛会之所以能够延续的稳定的结构,也是其信仰基础。由于社会的变迁,随着这一稳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此消彼长,借迎神赛会"约纵连横"的防御性功能日渐消失,而"庆叙亲谊"的联谊性功能,则逐渐成为迎神赛会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曾澜 《民俗研究》2017,(2):129-137
汉族傩祭仪式中的礼物馈赠实质上是赠神之物的分享行为,以跳傩弟子作为沟通者来实现它在人神之间的分享。赠神之物的分享不仅是跳傩弟子确证其人神沟通者身份的方式,更凸显了村民信仰者、傩神、跳傩弟子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及由此凝聚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而傩仪的遗产化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使得赠神之物的分享转变为礼物的支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瓦解了基于傩神信仰之上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神州》2010,(2):9-9
《圣经》里讲,亚当和夏娃一起生活在伊甸园,后来由于受到诱惑吃下了智慧果。从此,他们知道了羞耻开始成为了真正的人类。在我们的上古神话里,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没有一个神是如西方的神那般赤裸着身躯。而这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谁就是潮流,各自的文明发展路途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去学习另外一种文明而抛弃我们固有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满族民间文学中的信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满族先民生息、繁衍、活动在祖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与宗教有密切关系。鲁迅对这个问题有精辟的论述:“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一神格为中枢,又推衍为叙说,而于所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  相似文献   

14.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旧体诗解释意见最分歧,争论最多的,就要数这首《自题小像》了。1980年以前的各种意见,天津人民出版社张恩和的《鲁迅旧诗集解》已经做了个相当详尽的总汇。这本书,正文408页,有关《自题小像》的占55页,几乎占了全书的七分之一。1981年以后,就我见闻所及,只有1989年杨宪益在《人民日报》发过一篇,也是谈首句“神矢”出处及意义的,并无太多新意,反响不大。再就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周振甫主编的出版于1994年的《鲁迅诗作鉴赏》了。书中《自题小像》一篇是振甫先生亲自执笔的,对前此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太一宫中的十神太一与汉唐道教经典中的太一、汉代国家祭祀中的太一、晋南朝梁两宋国家郊祀神位中的太一、唐宋时代的九宫贵神不同。十神太一信仰的勃兴与晚唐五代的社会混乱局面紧密相关,与当时诸割据势力和地区的地方主体意识紧密相联。宋初在东京建太一宫祭祀十神太一是要消弭晚唐以降的地方主体意识,是宋初重建国家认同和社会秩序的一项政治措施。宋代国家在将十神太一纳入国家祭祀系统时对十神太一进行了道教化,这是为了维持传统国家祭祀神祇系统的稳定。宋代国家在将十神太一道教化的之后,十神太一才正式进入道教的神祇系统。在太一宫里举行的国家礼仪中,道教仪式和道士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研究迄今己有五十多年了。而李学勤先生发现的楚帛书十二月名即《尔雅·释天》的十二月名|1|。至今仍然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李先生并首次指出,"其四周十二神象征十二个月,系依斗柄方位排列|2|,最早指出楚帛书十二月与天象有关。而一直锲而不舍地从事研究楚帛书十二月名的天文学含义的学者又当属铙宗颐先生。他的一系列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十二月名的内在含义提供了新的角度|3|;。我们沿着这一思路,试就铙先生存而不论的姑月月名略加解释,以补铙先生未发之覆。《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而《长沙子弹库战…  相似文献   

17.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18.
神话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又有着重大的差别。从今天还有人认为神话即宗教,“神话是宗教的组成部份”的观点来看,对此二者的认识还有一定混乱,本文试图探索它们的关系与区别。一、关于神话的起源关于这一问题,国外各学派都有自己的解释。如认为神话是古代宗教观念的产物(神  相似文献   

19.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有诸多说法。其中,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具影响力,也即"太一神起源说"。"太一神起源说"出现在唐代,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从节日节期与活动内容来看,"汉武帝祀太一神"与元宵节相去甚远。而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太一神祭祀活动至西汉末年就已经消亡,只有祭祀制度得以延续。唐代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是明显的附会,这与唐代统治者的崇道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元代王桢《农书》“农器图谱·蚕缫门”载,“蚕神,天驷也.天文辰为龙,蚕辰生,又与马同气”(图一).并在蚕神中列出马头娘.古人把蚕与龙和马联系在一起.当然出于唯心.但考证其由来,有其社会的根源.中国文献最早提到蚕与马的联系的,始于先秦、在《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马质,掌质马,……禁原蚕者”,是说马质这个官,掌理公家买马的事,……同时,也负责禁止民间饲养夏秋蚕这一差使,为何马质的职责旁及养蚕,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说:“蚕与马同气,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伤马欤”?刘安《淮南子》解释说,政府所以要禁止民间饲养夏秋蚕,是因为多养蚕要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发育,从而对明年春叶不利,但这事为何要由“马质”这一官来管,并没有作出解释.近来,我国台湾学者邹景衡认为古代桑叶是马的精饲料,如夏秋期桑叶被蚕吃去,将影响大量马的冬饲料供应,所以这事由马质这一官职来掌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