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沙楚墓出土的漆器,不仅是数量多,保存很完整,而且在制作技术上能够显示当时漆器手工艺一定的成就,是研究楚国漆器的珍贵资料。本文综合几年来楚墓出土的完整漆器形制、质地、制作方法及纹饰诸方面分别作一介绍:漆羽觞: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四件,杨家湾六  相似文献   

2.
朱学文 《文博》2011,(4):25-31
本文结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木匠坟秦墓、龙岗秦墓,河南泌阳秦墓及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漆器的相关考古资料,对秦代漆器的胎骨、胎骨的制作工艺、彩绘色调、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秦代漆器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较为明显,这种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与秦统一的文化政策及相关手工业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迥异。  相似文献   

3.
谈杭州老和山宋墓出土的漆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三年七、八月间,华东文物工作队浙江组曾经在杭州西湖区老和山东麓的浙大工地上清理了四座小型宋墓。这四座墓中都或多或少地出土了一些漆器。现将墓制、出器物、出土漆器的特点和目前的保存状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扬州五代谢俯军墓发掘简报》公布1件编号为M4:4漆盘的朱书铭文信息,简报误将其中的三字铭文释作"谢俯军",并据此推断墓主为祖居陈留郡的谢俯军。经仔细辨识图版,笔者认为该铭文当释作"谢瑫牢",实系漆器款识。"谢瑫"是生产该漆器的工匠姓名,"牢"为强调漆器质量牢固的常见套语。至于M4的墓主问题,当以该墓出土的买地券文书信息为准,将墓主认定为"谢府君"为妥。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是建国以来发掘的少数东周诸侯木?大墓之一,出土各类器物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也是历年来少有的。而更为难得的是,一般墓葬中不易保存之漆器,此墓中不仅大都保存完整,而且数量很多,品种齐全。有的色彩鲜艳,光亮夺目,如同新作。这对我们研究先秦的漆器,提供了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6.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漆器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前后发掘过四次,共掘得大小墓葬48座,只在第三次发掘的M23内出土漆器(简报见《考古》1959年3期)。这墓出土的漆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为是土坑墓,填土直接接触着随葬器物,所以出土的漆器都变成灰土,没有一件完整的保  相似文献   

7.
河南永城保安山三号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残镜,经过复原,在彩绘镜中是最大的。与之近似的连弧纹彩绘镜,有西安红庙村、广州南越王墓所出各一面,其年代也彼此接近。镜上彩绘花纹系受漆器艺术影响,可参看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的一些漆器,后者年代也相距不远。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定窑遗址发掘报告、五代定窑烧造方法及胎釉化学成份的研究成果,并参照曲阳县涧磁村五代墓出土白瓷造型、花纹特征,判定连云港市五代吴大和五年墓出土的白瓷器为北方定窑产品。  相似文献   

9.
扬州(古称"广陵")出土汉代木漆器文物数量多、工艺精,是我国汉代漆器重要的收藏、展示与保护、研究地区之一。为了研究扬州甘泉山西汉广陵王陵区内"妾莫书"墓出土漆器的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红外光谱、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其能谱、X射线衍射技术,对3件"妾莫书"墓出土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妾莫书"墓出土夹纻胎彩绘漆器以麻布类物质为胎,其上糊裱添加了经筛选的小颗粒石英和羟基磷灰石类物质的漆灰,表面直接髹饰面漆及彩绘,所使用的漆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不含桐油,其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此研究有利于其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并为进一步探讨扬州出土的汉代漆器的官、私营属性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甘肃地区进行基本建设中,在备工地上如兰州市近郊也曾发现并清理出了一些古代漆器,如汉代墓葬中出土漆盘、漆几等,但因为缺乏保管漆器的知识,在清理时将漆器与墓土同时搬离地面,不敢把土轻易去掉,恐怕造成损伤,想等到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三门峡庙底沟唐墓出土塔罐、无系罐、双系罐、盘口壶的类型学研究,排出这四种陶器的演变序列,并参考三门峡纪年唐墓、三门峡印染厂唐墓出土器物,将庙底沟唐墓分为八期。从分期来看,墓地埋葬是按一定秩序进行的,鼎盛期在唐末、五代。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的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繁荣时期,尔后因瓷器的发展而逐渐衰退。这个时期的漆器工艺,在继承秦代漆器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是漆器的品种与制作工艺,还是器皿造型与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湖北省的西汉墓遍及全省各地,经考古发掘的汉墓近500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其中不乏珍品。尤其在江陵发掘了6座纪年墓,即毛家园一号墓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八月(公元前168年),凤凰山168号墓葬于汉文帝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公元前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邗江县扬寿乡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的木椁墓.墓葬封土当地俗称“宝女墩”.墓室长5、宽3米,有头厢、侧厢.足厢各一,头厢有一对扇门、直棂窗和天花板,中间置漆棺一具.从其规模看系扬州地区的中型墓葬.此墓早年被盗,尚出土随葬品50余件.重要的有“广陵服食官铜鼎”3件,带“中官”、“服食官”漆书的漆器和三件纪年铭文漆盘,还有铜沐盘、法码、锁、玉豬等随葬品.广陵服食官铜器和“中官”、“王家”等铭文漆器的出土,证实墓主人系广陵国王室家族的重要成员.这座墓发现的铭文铜器和漆器,对研究汉代广陵国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元康四年”、“河平元年”等纪年铭文漆器的出土.对研究汉代漆器制造技术提供了又一批珍贵实物.铭文记载漆器为“供工”产品,有“髹漆’、“画工”、“(氵月)工”、“金(?)黄涂工”、”油工”等制作工序,使我们对漆器的制造程序的认识提高了一步,推测这些漆器非广陵园本地产品,而可  相似文献   

14.
正镶嵌工艺最初大多表现在漆器上。考古资料证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发现出土的残漆嵌蚌泡豆等。汉墓等也有发现嵌银残漆器。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发掘出土唐代漆背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铜镜(1)。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出土完整的五代黑漆嵌螺钿花鸟纹经箱。1970年北京元大都遗址中发现元代黑漆嵌薄螺钿广寒宫纹残盘(2),属于薄螺钿镶嵌工艺,嵌螺钿工艺水平高超精湛。明清时期,镶嵌技术运用于髹漆家具及硬木家具上,为日常所用之物平添了几许华美。  相似文献   

15.
1977年1月至1980年7月,四川青川县城郊发掘了72座战国墓葬,出土陶器400多种,铜器58件,漆器177件,木牍2件,及竹木器等。其中2件木牍及一些漆器上有文字及符号。据四川省博物馆等《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  相似文献   

16.
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咸嘉湖西侧,陵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墓的东、西、南面均有一个外藏坑,呈"品"字形。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该墓采用的是"题凑"葬制,而且多件漆器上有"渔阳"题记。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汉皇室的一位公主,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嫁给长沙王。  相似文献   

17.
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曲墓地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西郊西十里堡村西南约1.5公里处,2002年3~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墓葬86座,其中M106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出土器物丰富。该墓出土的漆器精美,多为银钼器,部分漆器嵌金,另外还出土有陶器、铜器、木器、竹器、玉器、石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竹简上的纪年文字推断,该墓的年代约在汉武帝末年或昭帝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朱学文 《文博》2013,(2):27-30,34
秦东陵出土漆豆的制作工艺、彩绘纹样均运用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和彩绘艺术,与楚式漆豆有相似之处,漆豆的铭文风格充分彰显了秦漆器的艺术特色,对研究漆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随葬器物组合来看,秦墓中随葬漆豆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陈春  林戈 《文物天地》2023,(9):48-57
曾侯乙墓漆器数量多、种类全,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大气端庄,是战国漆器的光辉典范,代表了当时漆器制造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曾侯乙墓饮食器、乐器、生活用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各类代表性漆器的形制特征、纹饰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曾国音乐、天文成就的贡献,展示曾侯乙墓漆器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20.
湖北剧场五代杨吴墓出土了一方买地券和三件木俑,其中一件木俑身前、身后及右侧密布墨书文字。通过文字的释读和与其他相关墓葬的对比研究,可以认定带字木俑为代替生人承当殃咎的"柏人",另外两件木俑系在地下世界侍奉墓主的奴婢。柏人具有明显的道教性质,与西汉时期的告地策存在性质上的差异。目前所见出土柏人的墓葬形制简单,规模小,墓主身份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北宋时期墓中随葬柏人的墓主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