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南皮县芦庄子汉墓有较大面积的覆斗形封土,是一座一侧有墓道的"甲"字形土坑竖穴墓葬,墓穴内有大量积陶,砌有砖椁,砖椁内还可能有木椁。出土遗物包括铜礼器和其他铜器及玉璧、相关敛葬用玉等,其中的四件鎏金镶玉铜枕构件表明该墓应为夫妻同穴合葬墓。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晚期偏早或稍早阶段,等级上属列侯级别墓葬,墓主当为西汉临乐侯国的某一列侯及其夫人,很可能是西汉晚期的节侯刘万年与其夫人。该墓葬作为西汉晚期临乐侯刘万年与其夫人的同穴合葬墓,对汉代列侯墓葬尤其是西汉列侯墓葬的确认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健 《东南文化》2023,(4):57-67+194
1997年,临沂市考古队对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琅琊王路一座东汉砖室墓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地上式砖石复合墓,自南向北依次为左右对称的双甬道、双墓门、双前室及东西耳室、中室、双后室。墓葬出土玉衣片、陶器、石器、铜器、金器、龟甲等一批随葬品。根据墓葬规模、结构、出土器物等,初步推测墓主为东汉中期琅琊国国君及其配偶。  相似文献   

3.
试论汉代的廻廊葬制田立振1992年元月,山东济宁市博物馆在市区普育小学院内,清理东汉晚期墓葬一座。该墓为石室墓,由前室、后室、廊、耳室四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前堂后室,顾三面围绕后室,耳室在前室两端(图一,9)。根据廊形制及出土的铜缕玉衣散片分析,该墓可...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市北塬东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军 《考古》2008,(12)
1999~2000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固原市北塬的两座东汉墓进行发掘。两座墓均为带斜坡墓道、前室穹隆顶、后室券顶的多室墓。出土遗物有陶器、铅釉陶器、铜器、骨器、玉器、琉璃器和钱币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看,M1的时代为东汉早期偏晚,M5的时代为东汉中期,墓主可能为地方豪强。  相似文献   

5.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23,(4):126-133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发现两座距离较近的西汉中后期墓葬,M1规模大,内葬1男3女,出土遗物丰富;M2规模略小,因遭破坏,较多内容不详。研究可知,M1的男性墓主身份不可能为列侯,而应是西汉晚期东海郡高等级官吏的僚属或该地的低级官吏;M2与M1关系密切,二者体现出同一家庭不同成员家庭葬的特征。M1性质的确认,对于研究连云港地区西汉中晚期官吏的墓葬及丧葬内容等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也对研究西汉中晚期地方官吏家庭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抚宁邴各庄东汉墓地发现、发掘墓葬6座,分布集中,另有石砌遗存和砖砌遗迹。该墓地为一处经规划的家族墓地,M1位置在最北侧,其他墓葬以M1为核心进行布局和墓位的安排。石砌遗存面积较大,但仅围绕M1,其他墓葬基本都在其外,加之砌建的石材规格较小,该遗存为M1墓垣的可能性较大。墓垣外的2处砖砌遗迹应为墓外用于祭祀的祭台,南侧祭台可能为M1及其南侧的相关墓葬共同使用,西侧祭台则主要为M2所用,也可能服务于M1。M1规模大,形制复杂,墓葬的建造与多人葬的需求及墓外设施的砌建有着密切关系,而陪葬品及墓外、墓内祭祀的设置等均反映出汉代丧葬文化的不断推广、普及和趋于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在配合洛阳市王城公园住宅楼的基建工程中,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东汉墓葬,编号为C1M8567。该墓位于洛阳市王城公园内(图一)。墓室的西北部有一盗洞,直径约1·1米,墓内随葬品已遭盗扰和破坏。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土洞墓,方向195°,由墓道、前室、后室和三个耳室组成(图二)。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长2·5、宽1、深12·15米,北侧由14层小砖砌筑,高1·64米。墓室为长方形土洞,顶部已坍塌。前室长3、宽3·4米,后室长2·9、宽3米。两个耳室分别位于前室的东西两侧,另一个耳室位于后室的西侧,均向内凹入…  相似文献   

8.
大德庄墓地地表现存5座封土。因张石高速公路建设,2015年11月—2016年1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蔚县博物馆对大德庄墓地M1和M2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2为多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及后室组成,出土随葬器物种类繁多,有陶器、铜器、玉器及铜钱等。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推断该墓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M2的发掘丰富了大德庄墓地的文化内涵,为同时期多室砖室墓及葬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全面了解冀西北乃至河北地区东汉墓葬的分布规律、墓葬形制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三国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石器、银器、金器等,其中出土的铜马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马。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该墓应是较列侯一级略低的将军夫妇合葬墓。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东汉未至三国时期的埋葬制度、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华夏考古》2021,(3):88-93,116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由于严重被盗而导致墓主身份不明。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的比较,结合墓主使用七钿蔽髻、赤色绶带、九旒旌旗的现象,推测西朱村M1为王侯级别墓葬;墓葬内出土有"银鸠车一"的刻铭石牌,证明墓主人应为儿童;M1墓道填土未经过二次开挖,可以确定墓主是同时入葬。综合以上证据,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西朱村M1为曹魏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黄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11.
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74年7月,我们在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40分厂清理了一座东汉墓(编号M1),墓内出"王当、当弟伎偷及父元兴"买地铅券一件,简报于下。一、墓葬形制墓葬为土圹前堂横列墓,方向南北。墓由墓道(未发掘)、甬道、前室、后室、耳室等五个部分组成(图一)。甬道:位于墓南头前室偏西的部位,长1.4、宽1米。甬道南与墓道相接处有残存的封  相似文献   

12.
李嘉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117-130+135
墓葬石堂经历东汉至北朝由地上转向地下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由墓上祭祀之礼的支撑载体,发展为兼具墓内祭祀意义的石质葬具,并逐渐成为礼制与观念的物质表达。本文综合梳理自东汉至北朝墓葬石堂的考古学材料,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指出墓葬石堂的演变趋势,并由此对"宁懋石室"的形制与性质给予判断。  相似文献   

13.
江苏徐州市奎山四座西汉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尊志  郑洪全  吕健 《考古》2012,(2):18-35,109,99,103
2005年8月,徐州博物馆在徐州市南郊西奎山北麓清理了4座西汉时期夫妻同穴合葬墓。其中M9、M10为石坑竖穴墓,竖穴底部并列葬夫妻二人;M11、M12为石坑竖穴洞室墓,竖穴底部及洞室内均葬有人。墓葬虽遭盗扰,但仍出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玉石器等。4座墓分布较为集中,应为同一家族墓葬。  相似文献   

14.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2,(1):74-79,99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璟 《中国钱币》2018,(6):52-55
2016年2月,安徽省安庆市山口乡百子村因道路施工意外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鉴于该墓葬封土层被严重破坏,安庆市博物馆组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系三合土浇浆墓[1],坐北朝南,三棺呈东西向并列排布;结合出土的墓碑铭文可知,该墓为一夫二妻合葬墓,其中M1a和M1b共处一室,M1c附葬其右。  相似文献   

16.
徐征  徐佳 《东南文化》2022,(2):85-93+203-204
2012年,镇江博物馆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金家坟村东汉墓M1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为砖石室墓,墓中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为研究东汉时期的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砖石叠砌形制的墓葬在镇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特点,反映出该墓主人为达官或地方郡县豪族,其年代为东汉晚期。从墓室、棺痕和石榻等遗迹分析,该墓应为二人合葬墓。  相似文献   

17.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邑五龙战国巴蜀墓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龙公社机砖厂位于大邑县城东南2公里。这里是一处高出周围农田1—2米的平坦台地,台地西南为汉代以前的古河道,台地上曾发现历代墓葬。1982年4月、8月和1983年1月,我们配合砖厂取土先后在这里清理了五座土坑墓(图一),除M5为西汉残墓外,M1—M4均为典型的战国巴蜀墓葬,葬制、葬具及出土器物都颇具特色。现将四座巴蜀墓葬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9年3月,徐州博物馆对位于铜山县伊庄镇洪山村西北的古基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基由基道、甬道、前室及后室组成,由于曾被盗,仅在墓上封土中清理出一件陶虎子,以及墓中残存的三块画像石.墓葬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夏,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南阳市东苑私营工业开发区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了古墓百余座。其中M132是唯—一座画像石墓,从其特征看,应为东汉墓葬。该墓坐北朝南,大部分券顶尚存,方向184“,系砖石混作构筑,平面呈长方形,由前室和东西二主室组成,长4.85米,宽2.92米,6块画像石上刻画像16幅,多集中于前室,包括过梁、二立柱及主室门下槛石上。由于M132曾遭盗掘,随葬品大多不存。在清理过程中,时见残陶涌出土,当时并未重视。最近,我们在整理以往的发掘资料时,才修复起这两件出自M132的东汉陶源,以供研究者参考。(图一)2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