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12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播放第十一世班禅坐床大典的盛况。成都支矾石街一幢楼房里,一位藏族老人全神贯注地端坐在电视机前。当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国务院宣读金册镌文“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班排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时,他热泪盈眶。这位老人,就是从孩童起便追随第九世班掸,曾任第九世班禅行辕侍卫队队长,与第十世班排大师生前有过多次交往,如今又目睹了第十一世班禅坐床仪式的孔萨益多先生。扎寺里的小扎巴孔萨益多先生原名益西多吉,1916年出生在西藏日喀则…  相似文献   

2.
<正>在藏族人心目中,扎日神山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齐名。扎日神山转山路线的开创者是12世纪的噶举派僧人藏巴嘉热·益西多吉,据说是由他找到了神山大门的"钥匙",才创立了围绕扎日神山的转山朝圣活动,后来逐渐风靡全藏,并演变为今日"马年巡礼冈仁波齐神山,羊年巡礼梅里雪山,猴年巡礼扎日神山"的习俗。扎日和大名鼎鼎的冈仁波齐神山不同,并非一座独立的山峰,系扎日乡西南一带的山峦,东起  相似文献   

3.
为家乡办一点实事──记归国藏胞白玛旺杰巴桑1994年8月,德国籍藏胞白玛旺杰先生与大人马达斯专程从德国赶回西藏,他们此行一是为了参加布达拉宫的竣工庆典,二是给布达拉宫的青年喇嘛举办业余英语培训班。白玛旺杰先生是堆巴人,也就是日喀则吉荣一带的人,他地方...  相似文献   

4.
洪亮吉,江苏常州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乾隆五十五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曾任编修、贵州学政等职。洪亮吉一生坎坷.在嘉庆四年曾因上书言事被遣戍到新疆伊犁,这次经历使洪亮吉声名远播,也使他在诗文创作上达到了顶峰,他讴歌边疆的诗文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赞扬.  相似文献   

5.
虚掩着的门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英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去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至少有好几亿人看到,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句什么话.谁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索穷 《中国西藏》2002,(5):37-39
1942年.索朗旺堆出生在拉萨冲赛康附近。父亲是位还俗喇嘛。担任鞋匠行会的秘书职务。父母离异后.他就成了流浪儿.10岁那年,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了。他就跟鞋匠师傅当学徒.为进藏部队赶制布鞋。鞋做完了。他生活又无着落了。  相似文献   

7.
一位蒙古族穷苦农家的孩子,先是出家当喇嘛,后来呼拉拉揭竿而起,再后来成为伪蒙军总司令,独霸一方,他的人生际遇起伏跌,本文有真实记载。“三喇嘛”的升迁内蒙的土默特右旗,在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的交汇处,是一片半农半牧的沃土,河的左岸连绵的半丘陵地带,有一...  相似文献   

8.
从前,在那个状如八瓣莲花盛开的地方,有一户日子过得四平八稳的人家。由于祖上的荫庇做了几十年不大也不小的官职的主人,心地敦厚,不善言辞,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八、九岁的时候,受内心的驱使,差点儿去了附近的寺院当喇嘛,但因他是独子,偌大的家业须得由他支撑下去。  相似文献   

9.
卡地卡哇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所建的三大寺(即宏化寺、灵藏寺、卡地卡哇寺)之一,清代汉文文献中称之为“静宁寺”。由宗喀巴大师弟子绛喇嘛却吉加布建于明永乐年间。 关于卡地卡哇寺寺名的由来,藏文史籍中曾有传奇式的记载:却吉加布从西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此  相似文献   

10.
初春时节,拉卜楞寺风和日丽,从台湾回故乡定居的藏胞高吾先生。他年过八旬,戴一副黑边老花镜,精神矍铄,诙谐而又健谈,当话题打开后,他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述了他的身世以及他回乡定居后的种种感受:高吾出生在甘南夏河县阿木去乎完肯木村一户牧民家里,解放前曾给拉卜楞寺琅仓活佛“束谦”(活佛府邸)牧场当牧工,解放后翻了身,分得了土地和牲畜,1959年去拉萨朝圣,被叛乱分了裹胁到了印度,在大吉岭居住。高吾的大儿子嘉洛与拉卜楞寺下续部学院的吉布赛智喇嘛也在此时来到了印度,他们一起在印度一住就是12年。1971年一…  相似文献   

11.
在国画大师张大干的传奇人生中,有一段去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后半生的艺术风格发生转变,成为他人生途程中的华彩篇章。但不为人知的是。张大干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作品,是在不可缺少的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他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 一段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12.
杜永彬为人们熟知,是翻译戈尔斯坦的《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杜永彬戏称这是他的“成名作”。该书自1994年中文版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受到各行各业读者的广泛关注,造就了藏学界和出版界津津乐道的“喇嘛王国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王宽诚,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6月17日生于江苏靖江,经历过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一他8岁入私塾读书,后来在一家猪行当练习生。18岁时,他对人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转行到了源吉钱庄打工,开始接触金融业。1932年,25岁的王宽诚在一家面粉厂当采购主任。这是他在商界初试啼声。他朝夕奔走,习练业务,不辞辛苦。当时做  相似文献   

14.
林森 《中国土族》2013,(2):64-66
国画大师张大千传奇的人生中,有一段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影响到他后半生艺术风格的转变,也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华彩篇章.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张大千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临摹作品,是在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也因此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一段佳话. 最近,笔者在热贡艺术之乡采访名画师更登达吉时,了解到这段珍贵的艺坛逸事.  相似文献   

15.
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永乐、洪熙、宣德等数朝代,才建成一座宫殿式的佛教寺院,至今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元代末期,有个名叫三罗喇嘛的出家人,他原是西藏山南卓隆地方人,为佛教噶举派高僧,曾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后来到乐都南山的古龙洞修炼,他看到乐都瞿昙沟这块地方,前有凤展单翅的漫坡照山,后有罗汉山,东北有如锁的峡关,西南有如屏的巴颜山,中间有逶迤如带的溪水,这里群山环绕,藏风聚气,真是建造寺院地脉风水俱全的好地方.所以三罗喇嘛首先在这里搭起了一座小经堂,这小经堂就是瞿昙寺的前身,三罗喇嘛就是瞿昙寺的奠基人.三罗喇嘛后被尊称为瞿昙寺的第一代活佛.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35年11月人党的,与蒋南翔同志差不多时间,他可能比我略早一些。我们都是周小舟同志介绍入党的。小舟同志是师大学生,1935年夏毕业,毕业后在两吉中学当教员。  相似文献   

17.
观鸟喇嘛     
《山茶》2009,(9):40-40
居·扎西桑俄是青海果洛州白玉寺堪布(藏传佛学博士),但是他身边的僧众却称他为“观鸟喇嘛”。 扎西桑俄13岁开始观察鸟类.完全靠自学开始乌类绘画.熟知安多藏族民间鸟类掌故及藏传佛教中的鸟类文化,醉心于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2,(2):43-43
从1953年到1958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呈.毛泽东先后6次会见林一山(中国当代水利专家,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与他讨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曾对林一山说.你看能不能找个人代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但是就在毛泽东谋划三峡远景的时候.一位年轻干部却打断了他的思路.反对三峡大坝盲目上马。  相似文献   

19.
陶如军 《中华遗产》2007,(4):158-158
任何一位对著名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1840-1926年)的作品稍有了解的人,对他在法国诺曼底区吉维尼(Giverny)的花园就会立即产生一种熟悉感。而莫奈花园里的那座日式太鼓桥,在其著名作品中曾被做过大量精彩的描绘。1883年,莫奈迁居吉维尼。他在这里买了房子,并亲自设计属  相似文献   

20.
更多的中国读者是通过《喇嘛王国的覆灭》认识这位大洋彼岸的“西藏通”的。 戈尔斯坦上一次来中国,是2008年10月出席北京藏学讨论会,在那次会议上,他提交了一篇题为《变迁阵痛中的西藏农村》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