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虹 《中原文物》2003,(4):86-88
纸质档案、文物一般是指档案、书籍、文献、书画、碑帖、报纸等纸质藏品。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在和外在有害因素等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和损坏。因此,研究纸张损坏的原因及其保护方法,便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一、纸质档案、文物的种类 纸质档案、文物是由纸、墨迹、油墨、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质量的好坏,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博物馆保存的纸质文物主要以吐鲁番文书为主,数量约1万多件,内容涵盖了从十六国到元明清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纸质文物非常脆弱,容易引起病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光照、温湿度变化、污染气体、害虫、霉菌、灰尘等。本课题主要从光照、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三个方面对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存及展示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主要病害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2009年征集纸质文物111件,为了保护修复这批纸质文物,选取具有典型病害的五件纸质文物,采用含水率测定仪、纤维测量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进行了分析检测,以研究这批纸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原料成分、制作工艺及病害等信息,为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检测结果表明,这批纸质文物的纤维成分以麻纤维为主,制作过程中加进了高岭土、碳酸钙和滑石粉为主的填料,部分纸张经过了施胶处理。同时,纤维多数已经断裂成短的纤维段,几乎很难见完整的纤维,且有成堆的絮状物出现,表明纸张保存状况不佳。  相似文献   

4.
纸质文物从某一方面反映着我国的发展历史,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需要更好地保护。由于纸张自身的材料特征,再加上储藏环境的影响,纸质文物会由于很多原因而出现腐坏和破损情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博物馆纸质文物库藏“五防”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纸质文物。  相似文献   

5.
纸质文物变色原因及脱色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纸质文物的载体——纸张的变色进行探讨。从纸张的原料组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树脂等方面分析了造成纸质文物变色的原因。为了恢复纸张原有的颜色,就必须破坏发色基团,包括将发色基团的共轭双键打开;将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分开;改变助色基团的化学结构;通过氧化破坏双键或侧链,减少发色物质;改变发色基团结构。目前常用的脱色方法有氧化法、还原法和液体光漂等。本文概述了常用的脱色方法的机理及用于纸质文物脱色的优缺点。各种方法对纸张都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决定进行脱色之前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选择脱色方法的原则是有效性和尽量小的危害,脱色后要进行彻底洗涤。  相似文献   

6.
新疆气候干燥,四季更替明显,有其独特的文物保存环境。为使馆藏纸质壁画摹本得到更安全有效的保护,本工作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纸质壁画摹本的保存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灰尘、光线、昆虫及微生物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目前这批纸质壁画摹本的保存现状,提出了改善纸质壁画摹本保存环境的保护方案。通过改善光照条件,控制展柜内光线的强度,减少了有害光对纸质壁画摹本的污染;通过采用空气洁净屏,选择使用无酸纸作为纸质藏品的包装材料等,有效控制了有害气体对摹本的损害,使这批文物藏品得到更安全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文物的场所,在各类馆藏文物中,纸质文物承载着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头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脆弱、娇贵的纸质文物在保存中极易发生霉变、破损,能够保存到今天,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当然其保护难度也就最大,收藏或陈列不当都会造成破坏。本文是笔者在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工作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由于组成结构的特殊性,纸质文物在保护和贮藏中有很大难度,除了容易受到虫害损坏外,纸中纤维还会受到有害气体、温湿度的影响,导致纸张出现发黄、粉化等情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博物馆内纸质文物保存现状,并研究了影响书画文物保护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9.
纸张是人类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纸质文物的妥善保存是文明延续的一部分。纸制品在使用及存储期间,除发生自然老化外,还受到以真菌为主的微生物损害,因此纸张消毒处理是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对纸制品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化学和物理消毒方法,重点介绍了电离辐射对纸制品消毒的成效,并分析了辐照对纸张机械性能、颜色和聚合度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在系统学习布兰迪现代修复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了用西方的保护方法(如毛细作用清洗、脱酸还原、采用纤维素作为粘结剂等)对中国的纸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经过保护修复后的作品污渍基本祛除,纸张载体得到了加固;修复材料的有效选择,保证了修复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11.
纸质文物因其材质因素,容易老化、变黄、变脆、发霉、虫蛀等,是各类文物中较难保存的藏品之一。中原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纸质文物,必须通过完善保存设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业务培训等举措进行主动性保护,才能延长纸质文物的寿命和保持材料成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纸质文物数量众多而保护难度较大。纸质文物因其特殊的本体材料、性能,病害原因多样、易于损毁,特别是民国纸质文物损坏现象严重。纸质文物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物数据库和检测体系,以现代科学方法展开劣化机理研究,结合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以本国传统产纸技术、修复体系为根基,引入国际先进技术,达到长期、稳定保存纸质文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纸质文物是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批出土的元代纸币尤其珍贵,但因历史原因导致保存现状不佳,不利于文物陈列展示和研究。为延长文物使用寿命,最大限度降低文物损害,对受损严重的元代纸币进行科学检测及保护修复。修复后的元代纸币强度与柔韧性得以增加,文物寿命得到延长,便于长期保管,同时满足展陈和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古籍,照片,绘画,版画,以及所有其他以纸张为载体的艺术作品很容易受到真菌的侵染。真菌本身的结构和其分泌的物质常常是有颜色的,它们会干扰纸质文物的可读性,降低纸质文物的艺术和货币价值。为了探究纸张上特定真菌污渍的清洗方法,与污渍相关联的色素(分子)需要被评估。然而,关于纸质文物的真菌病害及其产生的色素污渍方面的文献非常分散和稀缺。因此,这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调查纸质文物上最常见的污渍、与污渍相关联的色素和负责产生这些色素的主要真菌。  相似文献   

15.
影响纸质文物的五大环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引起纸质文物发生病变的重要因素入手,综述纸质文物的特点。在平时,它们既怕高温、潮湿,同时又怕酸性有害气体及生物、霉变所带来的损坏。纸张文物是从植物的纤维,即由碳水化合物为基础而构成纤维素,自身的性质必然是异常的娇脆和易损。在保存这些纸质文物的过程中了解库房中的有害环境因素,避免文物在库房自然环境中受到的损坏,延长纸质文物藏品的寿命。  相似文献   

16.
霉菌污染会影响馆藏纸质书画的保存和展示。对书画污染菌进行分离及鉴定,有助于提高文物霉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进而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利用传统的纯培养法从遭受霉菌污染的馆藏纸质书画表面分离得到8株霉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 DNA转录间隔区序列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测序分析。结果表明:8株霉菌分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根霉属(Rhizopu)和木霉属(Trichoderma)。研究结果可为馆藏纸质书画文物防霉剂的研发和文物霉菌的综合防治提供靶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纸质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纸质文物本身材料的特性,容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发生老化降解.科学的分析诊断和评估是长期保护纸质文物的前提.受样品限制,无损分析测试技术是文物分析的发展趋势.根据纸质文物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和X-射线光谱等方法在纸质文物评价和鉴定分析中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将多项无损测试技术联合运用,并加以规范化,以最小的损伤,获取更多的信息,建立完整的纸质文物无损分析体系,是今后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8.
陈庚龄 《丝绸之路》2011,(12):100-103
武山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由于保存环境不佳,致使藏品腐蚀、受损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馆藏青铜器、纸质、石器、陶器、画像砖及木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资料。其中,着重对博物馆所在地区域及局部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藏品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文物严重受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对目前藏品病害存在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保护是科学检测、调控文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方法,是当今世界文物领域保护的重要趋势。文章以奉节县美术馆纸质书画艺术藏品为例,阐述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分析了奉节县美术馆书画藏品保存环境状况,从建立环境监测系统、改善文物储存微环境、制定预防性保护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预防保护措施,确保馆藏书画藏品处于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古籍、档案、书画、碑帖等纸质文物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纸质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发生了老化劣化现象,甚至造成纸质文物的永久失传。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颜料与墨水中含有的铁铜金属物种会引起纸张较为严重的腐蚀降解,使得色块或墨迹周围的纸张明显泛黄,甚至在着墨位置形成空洞。铁铜颜料引起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复杂且多样,在其作用下纤维素高分子的反应路径与降解机理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介绍了纸质文物中常见的铁基与铜基颜料,包括铁盐墨水、普鲁士蓝、赭石、蓝铜矿、孔雀石、醋酸铜等。总结了纸张纤维素的酸性水解、碱性降解和氧化降解反应路线,探索了金属物种作用下纸张纤维素的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其中含铁颜料的纸张纤维素主要经历芬顿(Fenton)氧化降解和酸性水解,含铜颜料腐蚀纸张纤维素的主要途径为菲林(Fehling)氧化降解和碱性降解。 本研究聚焦于铁基与铜基颜料对纸质文物腐蚀降解的化学反应机理,总结出铁铜离子参与的氧化反应是纸张纤维素加速降解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添加抗氧化剂以减缓氧化反应发生的纸质文物保护策略,包括预防性抗氧化剂与断链性抗氧化剂。重点介绍了络合剂配位铁铜金属离子的预防性抗氧化保护法,如使用植酸/植酸盐、溴化铵、明胶蛋白等络合剂与铁铜离子络合,以减缓氧化降解反应的发生。同时也分析了络合剂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植酸只能在酸性条件下使用、苯并三唑会造成颜料变色、部分抗氧化剂具有毒性等。最后,本研究针对铁基与铜基颜料腐蚀降解纸张的机理研究与保护策略提出展望。在机理研究方面,过渡金属游离态与络合态的分布情况、过渡金属引发氧化反应的条件控制、氧化降解反应与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的相互关系等仍有待研究。在保护策略方面,所选择的保护方法应当不仅可以有效减缓过渡金属对纸张的降解,而且不会对纸张纤维与颜料墨迹造成损坏。本研究从化学角度对过渡金属颜料所导致的纤维素降解演化机理提出更深刻的认识,为含有过渡金属颜料纸质文物的多方位保护提供引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