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998年底,常德博物馆为配合城区柳叶大道的修建,在南坪穿紫河清理了各历史时期占墓葬80余座,其中“汉寿左尉”墓是这批墓葬中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东汉中晚期砖室墓,所出随葬器物包括陶、铜、滑石、石等质料的实用器或明器共20件(铜钱除外)。  相似文献   

2.
安徽天长三角圩27号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在天长市东北的三角圩发现一座古代墓葬(M27),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M27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一椁一棺。随葬器物多放置在棺与边箱中,主要有陶器、铜器、玛瑙器等。此墓属于三角圩西汉墓葬群中的一座,从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看,M27的时代应为西汉中期偏晚。  相似文献   

3.
涂伟华 《南方文物》2006,(4):32-33,F0002,F0004
2002年5月,南昌县小兰乡县烟草公司基建工地发现三座古墓葬,县博物馆闻讯后派人冒雨进行了清理。这三座古墓葬皆为网钱纹砖砌筑的分前后室的砖室墓,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造型精美的洪州窑青瓷,器形有侈口瓶、盘口唾壶、饼足和三足瓢尊、盘托三足炉、五盅盘、印莲瓣纹盏托、带芯座盘形灯盏等(见附图)。三座墓葬皆随葬有滑石猪,从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可断定这三座古墓葬的时代为南朝,属于同一家族的墓葬。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三座南朝墓葬的其中两座出土了彩色陶俑,一座墓中出土了一男一女两件侍人俑,另一座墓中出土了一套五件侍吏俑。江西六朝墓…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其中在上层贵族墓中随葬仿铜的陶瓷礼乐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越国贵族墓不像中原和其他诸侯国贵族墓那样随葬铜礼乐器,而是随葬仿铜的原始瓷或硬陶的礼乐器。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葬俗既非越国建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矿源缺乏和战争的原因,而是对本民族传统葬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村民建房时发现的2座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座墓分别为土坑墓和石室墓,时代分属东汉晚期和西晋时期。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钟山县汉、晋时期随葬器物的演变及埋葬习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鞍山地区所发现吴墓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全面分析该地区吴墓基础上,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瓷器两个方面将其与古武昌地区和建业地区的吴墓材料进行对比后,可以总结出马鞍山地区吴墓所体现的文化面貌,即汉代文化因素、古武昌文化因素、建业文化因素在该地区相互交织。马鞍山地区的吴墓墓葬形制既有对汉代制度的坚持又有对古武昌地区新兴丧葬文化的引入,随葬青瓷则体现了其同时受到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商周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是考察墓主的宝贵资料。但是,由于财产转移、彝器易手的事情时有发生,随葬器物的原始主与墓主之间,便可能呈现纷纭复杂的关系,因而需要科学地鉴定和甄别。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就是这样一例。该墓所出青铜器器主,在已知的铭文资料中,约有三种情况:(一)七件升鼎器铭王子午、  相似文献   

8.
绛县横水1号墓、2号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 呈“Ⅱ”字形,墓道在西,墓主人头向西,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棺椁之间随葬大量的铜器、陶器和漆木器,据此推测,这是一组西周中期的公侯级墓葬,我们认为是在穆王后期。 1号墓墓主为女性,仰身直肢葬,发现的棺罩即“荒帷”,富丽堂皇,千年一得,有3个殉人,随葬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0,(2)
2009年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关林大道南侧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小型唐墓。墓葬为竖穴土洞式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出土器物较多,以三彩器为主,有武士俑、文官俑、男女侍俑等,另有猪、狗、骆驼、马等动物模型。墓葬规模不大,保存完好,随葬器物基本保存在埋葬时原位,器物组合完整。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综合判断,墓葬年代当为盛唐时期。如此形制的墓葬出土大量三彩器在以往的发掘中也甚少发现。此墓的发掘为研究唐代墓葬,尤其是唐代小型三彩墓提供了难得的完整资料。  相似文献   

10.
卢震烁 《东南文化》2023,(4):113-122
长江下游地区一些宋墓中存在随葬成组碗、碟的习俗。它们的位置较为固定,有集中于墓室或棺内一端与位于墓内前部旁侧两种陈设方式,其数量或许受地区因素影响。这种习俗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在高等级墓葬中出现,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官员、士人及有力之家的墓葬中。因墓内随葬的成组碗、碟多位于墓主头部附近,且部分器内盛装食物,它们可能与供奉饮食的行为有关。部分碗、碟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日用器意味。但此种器物及相关葬俗在南宋后的墓葬中较少出现,或许是墓内空间限制及供奉多种类、多数量食物的观念弱化所致。  相似文献   

11.
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广西汉墓中出土的数量较多。50年代中期贵县发掘的一批汉墓,出土铜镜就达220多件。其中仅1954年贵县火车站发掘的98座汉墓,就出土了63件铜镜。在这批汉墓中,一般身分的墓主人大多随葬有1件铜镜,少数身分高贵的随葬2件。由此可见,汉代铜镜已是普通的随葬品之一。现从广西出土铜镜中选择部分精品,按类型及时代先后介绍如下。间隔式蟠螭纹镜 1956年12月贵县粮仓15号西汉墓出土。  相似文献   

12.
俞凉亘  申建伟  高虎  胡小宝  胡瑞  高向楠  周立  王炬 《文物》2011,(8):13-21,1,98
2005年2~9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项目在体育场路西发掘了一批东周墓葬。其中M8830未遭盗掘,保存完好。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3.7、东西宽2.1米。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有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以铜礼器为主。铜器制作精美,种类有鼎、(■)、簋、方壶、(■)、舟、(■)等礼器及车马器。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初步推断此墓的年代属春秋中期,墓主为高级贵族。此墓的发掘为研究东周铜器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重庆晒网坝一座晋代墓葬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4,1997(1):F002-F003
2002年秋,在重庆市万州区晒网坝村发掘了一批六朝时期墓葬,其中的六号墓保存较好,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六号墓共出土器物66件(套),瓷器55件,有碗、罐、盘口壶、鸡首壶等器形,根据瓷器特征,暂将该墓时代定为晋代。另外,墓中还出土了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金饰品。  相似文献   

14.
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1973年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公社台吉营子大队胡头沟村社员,在村西南2公里许牤牛河东岸断崖上,发现一座被河水冲蚀的石棺墓,从中取出玉器多件。阜新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于当年7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在墓上揭露出一个大石围圈和排列有序的彩陶筒形器群,还在南侧清理了另一座随葬玉器的多室石棺墓。经过对地层堆积的探掘分析并同邻近地区有关发现进行比较,我们确定这两座玉器墓和墓上的石圈、彩陶筒形器,均属红山文化的遗存;这里是一处红山文化墓地。在墓地中部,还清理了打破这个墓地的三座春秋时期墓葬。  相似文献   

15.
荆门叉堰冲遗址第二次发掘,地层堆积分三层,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5个、柱洞11个、墓葬1 座,其中墓葬是一座较大型的有二层台的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64件。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分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三类,生产工具又分石器和陶器,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均为陶器。这些陶器具有特点,以泥质黑陶最多,主要纹饰为篮纹和斜方格纹,器形有鼎、罐等17种。据陶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洛阳市西工区C1M3943战国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西工区是发现东周墓葬较集中的地点,1992年发掘的一座战国墓(CIM3943)出土随葬品种类较多,其中有多件精品。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单棺,内葬一人。随葬器物计63件(组),包括金器、玉器、玛瑙器、玻璃器、铜器、陶器等,仅带钩就有纯金制作、用9块玉组成并以铁丝铆合以及铜质嵌金银的多种。玉器中有玉龙、玉璧、玉印等,印文为“事君子”。此墓应属周王室的陪葬墓,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17.
王会云  曹龙 《文博》2023,(4):49-53
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中常出土10~40厘米左右的短环首刀。本文对关中地区汉墓中随葬短环首刀的形制、组合、出土位置并结合墓主身份等级进行梳理,认为西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铁质为主,数量众多,应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功能或为“削”和“拍髀”;铜质短环首刀数量较少,且多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作为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随着丧葬观念的变化,东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铜质居多并逐渐平民化、明器化,且不再具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仅为一般随葬明器。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2013亦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推测为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布于棺椁之间及棺内,共出土随葬器物898件,有铜、玉、石、陶、骨与蚌器等类。其中铜礼器中的(?)和匡上铸有铝文,由铝文可知墓主人应为女性,其夫应是虢国元土一级的贵族。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19日,河北省宣化县粮库工人在院内探测地基时,于储粮仓前不远处发现1座砖室墓(编号M1)。县文管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次日,张家口市文管所、宣化县文管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清理。现将清理收获报告如下。一、墓室结构M1为砖砌仿木穹隆顶单室墓,墓顶距地表深约1.1米,墓向南。调查时,墓门封砖和墓室内随葬器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在发掘安岗一号墓的同时,又在其东侧勘探发现了一座土坑墓(编号M2)。随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二号墓进行了发掘。二号墓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南设墓道。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棺箱两部分。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头箱内,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女性。根据二号墓的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其与一号墓的关系判断,二号墓属于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楚墓,年代略早于一号墓,墓主等级应为下大夫一级,与一号墓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