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汉水南岸的汉阳南岸嘴,明末清初就已是汉阳一条热闹的街市。由于此处在防汛堤外,地处汉水与长江汇流处,地势低洼。所以每至汛期洪水,这里常常被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政府决定汉阳南岸嘴居民全部搬迁,南岸嘴地区的几十条街道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2.
索子长河     
旧时汉阳,地夹江汉之中,位于古云梦泽北岸,港湖交错,河泊纵横,在江汉腹地未形成之先,为所谓“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其后由于水利渐修,江汉平原逐渐形成,而长江与汉水在汉阳境内遂分道扬镳,各向东流.但汉水自潜江之泽口有一支流经潜江、沔阳而入汉阳境内,该河在潜、沔境内,称东荆河,在汉阳境内,曰沌水,由沌口以出长江.解放前,每到夏秋之际,河流因雨水而聚集,小火轮由武汉而沌口—黄陵矶—山羊头—沔阳彭场——沔阳县城.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前的汉阳县城,即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它与武昌、汉口隔着长江、汉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阳县政府设在显正街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内。但在东门一带设有湖北省警察局汉阳分局,县政府的隔壁则是汉阳宪兵队,西门设有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汉阳稽查站。这  相似文献   

4.
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自清以来水运发达,码头也逐渐增多,因为汉口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水改道而开始,因此,汉口的码头修建也是先汉水而后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由龟山以北入江,从此,汉口与汉阳分开.因汉水沿汉口一侧的河岸十分利于船只停泊,靠近汉水的汉正街首先繁荣起来,成为汉口的商业中心.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  相似文献   

5.
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经鄂西北流至湖北中部,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将长江北岸的市区划分为汉阳和汉口两大块。入口处界线清楚,清浊分明。汉水中游江水清清,两岸杨柳依依,农田平展,风景秀丽,是有名的稻棉产区。有谁能想到,在江汉平原上还曾经有古象生存呢?可就这里的汉水河床中却深埋着远古的象类遗骸。1983年4月上旬,某工程队在荆门县沙洋镇边的汉江上施工,挖掘河底时,潜水员在河床堆积中发现了古象化石。出土地点靠近汉江东岸,距现在岸边约110米。距水面的垂直深度约32米。河床上层为沙砾层,厚约12米。砾石磨圆度良好,砾径一般为3—5公分,最大不超过8公分;结构较松散。沙  相似文献   

6.
神秘而又古老的汉阳,宛如镶嵌在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猛烈撞击,这座古城正放射出奇特的光彩,焕发出美丽的青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前来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7.
汉江,亦称汉水,又名襄河,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潘家山北侧一个岩洞之中,流经陕南秦巴山地至湖北,沿途汇合陕南褒河、川北汝河、鄂西北金钱河、堵河、丹江河、唐白河等溪河支流,经襄阳、宜城、钟祥、荆门、潜江、天门、仙桃、汉川、汉阳境,在汉口与汉阳之间注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十七万四千三百多平方公里,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襄阳以上两岸背山,下游地势子衍,差延六百五十余公里,自钟祥以下河道上宽下窄,迎流弯曲,多属险段。古代泄洪,“上有大泽口河分杀其势,下有两湖泊通畅其流”。其南北分支有三:一由潜江泽口(上…  相似文献   

8.
汉阳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居江汉平原东面,北滨汉水,东临长江,南濒东荆河,是汉水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县境南北两端属沉积平原、中部岗垄起伏,湖泊密布,田亩阡陌相连,山丘自北而南,成四列东西倾斜走向的山岭,在这片土地的湖滨丘岗上广泛地分布着古代人们活动后留下的文化遗址和遗迹。一九八四年的文物普查,在我县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初,在老汉阳(现汉阳区)东部地区.南岸嘴汉水口之间有一座约30级麻石台阶的大河码头,与汉口龙王庙码头遥遥相对。从大河码头起坡,有一条长街直通一条横街与福来街衔接。一眼望去,石路平铺,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习称的"武汉三镇"名符其实,因为它们不仅隔有宽阔的长江与汉水,且无桥梁联结,在行政体系上汉口是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武昌为湖北省会,汉阳则为受辖于专区的普通县城,故而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  相似文献   

11.
<正>八、从方志记载看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据明朝嘉靖、万历两部《汉阳府志》转录明朝宣德年间赵弼所修汉阳府志稿称,汉阳古城辟有城门八处,其北门取名汉广门。我们知道,汉广典出《诗经·周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那么汉阳城汉广门的取名无疑因临近汉水的缘故。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汉水就是从今龟山北面流入长江![1]  相似文献   

12.
汉阳位于武汉市西南隅,东南濒临长江.北依十里九弯的汉水.西与什湖、官湖、太子湖等毗连.境内河道纵横,湖港相连.人们依水相居.夹映绿柳红花,堪与江南水乡比美.  相似文献   

13.
汉口,在武汉的三镇中发展较迟。明代以前,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1466年(明成化二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年间,在汉水改道入江口的北岸,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处修建了龙王庙。 龙王庙地处汉口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口窄小,河岸呈突出的弧形岸线,既受汉江洪水顶冲又受长江水流淘刷,经年累月,岸陡脚虚,500多年来决堤数十次,历年都是武汉汛期防守的重点、著名的险点。  相似文献   

14.
公元二○八年(东汉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的决定性战役。弄清楚“赤壁”所在地,对研究这次战争是有意义的。南北朝以来,有所谓“临嶂赤壁”说(在今汉阳蔡甸东、汉水中间的一个洲上),“汉川赤壁”说(在今汉川县西八十里的赤壁草市,汉水支流的汈河口上),“黄川赤壁”说(即今黄冈城外的赤壁磯,长江北岸)。这些都是好事者牵强附会之词,并没  相似文献   

15.
武汉防汛第一险段武汉龙王庙,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口岸。明代以前,这里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庙址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龙王庙落成后,尽管每年  相似文献   

16.
正"走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这是一句古时民间谚语,其大意是指旧时武昌、汉阳长江岸边渡口甚多,武昌、汉阳来往过渡非常方便,且收费低廉。尤其是在武昌古城的"汉阳门渡"和汉阳东南的"汉阳渡",成为行人在武昌城和汉阳城"好过渡"的主要渡口。武昌最早有一定规模的客运码头(渡口),是隋唐时期设在汉阳门的码头,对岸则是汉阳城之东的东门码头。由汉阳门码头至东门码头(即汉阳渡)是一条客运航线,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武汉、芜湖、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木材商业相当发达.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竹木市场,首推汉阳鹦鹉洲.汉阳鹦鹉洲在汉阳拦江堤外,南抵老关横堤内,北至汉阳南门桥外,长约6公里(一说20华里),平均宽约1公里.据史料记载,古鹦鹉洲有1400年的历史,但在1628——1644年间就完全沉没江中.发展成为竹木市场的鹦鹉洲是从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后逐渐淤积成的.由于鹦鹉洲岸线较长,水深适宜,又有着辽阔的滩地,便于停靠竹排和木排,所以迅速取代拦江堤、玉带河,成为两湖竹木集散码头.最早来洲上经营的是江西商人形成的江西帮,其次是武昌、汉阳商人形成的汉帮(亦称北帮),第三是湖南的东西湖帮(亦称南帮),还有大冶花帮,无  相似文献   

18.
三千里汉江,从秦岭南麓奔来江汉平原腹地,在武汉泄入长江.两江汇流处的汉阳岸,有一片高滩,背依堤防,突兀水域,形同半岛,这就是全市险要的“无堤区”——汉阳南岸嘴.  相似文献   

19.
<正>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原始文化中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的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其范围南至湘北的澧水流域,北达汉水支流的豫西南一片。其分布中心在汉水以东的江汉平原。  相似文献   

20.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