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一、四川客家人的前世今生明清之际,巴蜀大地承受了持续多年的战乱,从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渐成一片重罹杀戮、寥寥孑遗的破败焦土、蓬蒿世界。至清朝初期,四川广袤大地,一时可谓"有可耕之田,无可耕之民"。清政府在招揽躲灾外逃原住民的同时,也开始向四川大量移民。清康、雍、乾时期,四川接纳了全国各地约18个省的移民入川插占垦荒,重建四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强逼清政府签订的《辛丑和约》中,借口以针对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杀洋人,提出一份“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的12人名单,更为荒谬的是,竟把根本与义和团无关、且在条约签订前一年已去世的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名列其中。因人死无法用刑,条款竞要清政府“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相似文献   

3.
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土旷人稀”这一事实,已被史学界所公认.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川人丁总额才仅只有18.509丁,约合9万余人,在全国各省中倒数第二位;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0.03人,为全国倒数第一①。面对如此荒凉残破的四川,清政府采取了种种的优惠垦荒政策,鼓励外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各省移民入川后,按照原先的地缘关系,建立了众多的移民会馆组织。本文试图探讨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建立的背景、分布及其社会功能,以期得到师长和同行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创办洋务形成浪潮。四川机器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办的,其经营活动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尖锐激烈的中外民族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国内阶级斗争中经历了曲折兴衰的历程,先为腐朽的清政府,后为反动的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介入了朝、俄关于朝鲜人越境及遣返的交涉,两次派人赴俄同南乌苏里当局交涉,但不久后清政府退出了交涉.清政府介入遣返朝鲜人事务的原因,有维护边境安全的考虑,担心俄国借朝鲜人来蚕食中国领土,同时和朝贡制度的“惯性”也有一定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试图维持以它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在作为“外藩之首”的朝鲜身上表现明显.清政府退出遣返朝鲜人交涉,反映了在条约体系的冲击下清政府正在逐渐适应西方国际交往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很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1月27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形势所迫,与四川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等签定《四川独立条约》,交出政权,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从此结束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然而,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存在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即被新一届的四川军政府所取代。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令,开铸新版四川铜币。新币的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四字,中心部位有一朵芙蓉花,圈外上缘书“军政府造”,下缘书“当制钱×文”,两侧各有一个十字花;背面中心圆内有篆书“汉”…  相似文献   

7.
"隆科多案"原本是清政府内部政治斗争,但隆科多是清政府派往边界谈判的首席代表,"隆科多案"中雍正将隆科多撤职是导致清政府谈判失利的直接原因,对于清政府来说,《布连斯奇条约》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条约。  相似文献   

8.
华工大规模出国,是晚清中外交涉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相当多数的契约华工是被人诱骗到国外的,因此对诱骗拐卖华工的不法之徒的惩治一度引人注目,成为清政府侨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及实践的角度考察清政府对此的态度及其演变,对了解  相似文献   

9.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对于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方面似乎是心甘情愿,并且有些急迫。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此结果甚至有些“自鸣得意”,认为中方也取得了胜利,“是一个双赢的条约”。是什么原因使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情况下仍“自鸣得意”呢?回顾一下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过程便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
"壬午兵变"是朝鲜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对朝战略,改变了东亚历史的进程。以金允植、鱼允中为代表的朝鲜人,出于国家总体战略的考虑,为了维持中朝宗藩关系,防范日本入侵,保护改革事业不致中断,精心设计了一个以铲除李昰应为中心的处置方案,并说服清政府成功实施。事实证明,朝鲜人才是筹划处置"壬午兵变"的始作俑者,清政府只是充当了金允植、鱼允中计策的执行者。朝鲜在清政府干涉朝鲜内政、强化属国政策的历史拐点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百年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强逼清政府签订的《辛丑和约》中,借口以针对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杀洋人,提出一份“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的12人名单,更为荒谬的是,竟把根本与义和团无关、且在条约签订前一年已去世的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名列其中。因人死无法用刑,条款竟要清政府“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李秉衡为何如此遭八国联军和李鸿章之辈的痛恨呢?因是他从中法战争起,对付侵略者无所不在,为英、法、日、德等列强所畏忌,人死了也要列入“首祸诸臣”而追罚。 李秉衡1830年出生在奉天海城,未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2.
常胜军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洋枪队,在该军合法化以后,清政府对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清政府对该军的利用和控制政策有一个变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清政府对常胜军的利用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清政府指定的专营对外贸易的一个垄断机构,它是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洋行制度,在其存在年间完全充当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门户,担负着清政府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责任,在中国经济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隆年间,朝廷除在京师设立宝泉、宝源两局外,又先后创立及规复直隶、山西、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四个省的铸钱局,铜政是保证清政府货币铸造和流通的大政,省局是清政府铸钱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各省局需铜数量  相似文献   

15.
周媛 《黑龙江史志》2010,(19):36-38
赫德是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他执掌中国海关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45年中他不仅管理着整个海关,而且是总理衙门的最高顾问,恭亲王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赫德",他俨然成为了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人物。那么作为一个为中国服务的英国人,他是怎样平衡本国利益和中国利益,又是怎样获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的呢?而作为一个清政府眼中的"蛮夷",恭亲王和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对他另眼相看并大加重用呢?本文即是想通过在阿斯本舰队事件中赫德个人的态度和总理衙门的评价以及赫德与李泰国的处事方法相对比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6.
《里瓦几亚条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一改以往签约之情形:拒绝承认该条约,对签约全权大臣崇厚定"斩监候",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改定条约。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形势下,仍然做出了上述决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黄霞 《黑龙江史志》2013,(19):85-86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原有的保安体系已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利益,在这种背景下,近代警察应运而生。四川即是清末最早举办近代警政的省份之一。从1902年,岑春煊在成都创办四川通省警务学堂肇端,直至辛亥革命,经过10余年发展,四川警政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以军队、宗教、保甲、帮会等作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使社会管理开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近代史上"辫子问题",错误认识主要有三:1.国民开始剪辫子,是清政府灭亡之后的事;2.晚清政府对剪辫子的人严厉处罚;3.晚清政府不考虑剪辫子。事实上,在晚清的最后十几年间,已经有不少人剪掉了辫子。据国民党元老张群回忆: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尚处于晚清时代,那时,他和好友蒋介石都剪掉了辫子。  相似文献   

19.
能海(1886--1967),俗姓龚,名辑熙,四川绵竹县汉旺场人。父母早逝,由姐抚养。幼时就读私塾,14岁入成都“恒升通”布业为学徒.甚得店主赏识,并为他延师授课,由于聪明好学,学业日进,并由此阅读了一些进步的书刊报纸。其时维新变法风起云涌.清政府腐败,列强日侵,决意弃商习武,矢志报国。  相似文献   

20.
丁宝桢是晚清统治集团和洋务派中重要的爱国者。1877—1886年出任四川总督期间,他高度警惕英俄侵略势力对我国西藏、四川地区的渗透与阴谋活动,提出了加强西藏边防的建议和措施。一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清初至乾隆时期,清政府基本确立了以驻藏大臣为主并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统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鸦片战争以后,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