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战役     
战前形势 1926年7月,正当吴佩孚坐镇长辛店指挥直军进攻南121之际,国民革命军北伐大军以破竹之势进入湖南。吴佩孚闻讯,立即返回保定组织反攻,并令鄂督陈嘉谟负责对湖南的战事。  相似文献   

2.
敌我态势及作战部署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师北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驱赵恒惕于湘北(赵自称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省长),创吴佩孚于鄂南(直系军阀吴佩孚自称“讨贼军”总司令),败孙传芳于赣北,同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武昌、九江、南昌攻克后,长江流域的革命形势大大发展起来,国民政府遂由广州迁都武汉。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22日,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吴佩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吴佩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影响,吴佩孚的伦理思想与道德品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吴佩孚。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学者还介绍了日本版《吴佩孚》的翻译情况,吴佩孚的后人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发现了吴佩孚1932年两封未刊信函,第一封信函系1932年4月《吴佩孚致国际联盟调查团书》,系印刷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均有收藏;第二封信函系1932年8月23日抄送给国联调查团的吴佩孚于8月22日以大中华民国孚威上将军名义致日本天皇的信,藏于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该信系吴佩孚用毛笔亲手所书.该两封信函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其对日态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界关于吴佩孚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15日在吴佩孚的家乡蓬莱市召开。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耿云志等专家学者五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围绕吴佩孚与五四运动、吴佩孚的死因、晚节、吴佩孚的道德品格及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于五四时期的表现问题。与会者认为,五四运动中吴佩孚旗帜鲜明,发表很多通电,其通电的内容与五四运动的大方向一致。五四前,吴佩孚罢战主和有利于中国代表国在巴黎和会上力争主权的斗争;在五四风…  相似文献   

6.
葛美荣 《文史月刊》2009,(3):M0002-M0002
一提起吴佩孚,大家都知道他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军阀。他曾坐镇洛阳,拥兵数十万,野心勃勃,想统一中国,结果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张作霖打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当时,吴佩孚正住在北京郊外。日本人想拉吴佩孚为他们效力,多次派出特务头子土肥原劝说吴佩孚出来组织伪政府。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八年下半年,日本土肥原特务机关根据日本政府对华新方针,对退隐在北京的北洋军阀直系著名首领吴佩孚,开展劝降活动,以促其出山,收拾时局。这项“吴佩孚工作”,从一九三八年八、九月开始,断断续续进行了约一年多,直到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吴佩孚突然死去才告结束。它是日本战时对华推行诱降政策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中内情,多不了解。  相似文献   

8.
何应钦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第二号军事首脑,因他字敬之,故官场中称他为“敬公”。吴佩孚,字子玉,他是北洋军阀直系的大帅,故时人称之为“玉帅”。何应钦是贵州兴义人,而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何应钦生于1890年,而吴佩孚生于1874年,年龄悬殊;何应钦自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总教官起,便视吴佩孚为国民革命的劲敌;而声名显赫的吴佩孚,已执北洋直系的牛耳,对何应钦其人也许连名字都不知道。北伐战争开始时,广州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北伐第一期目标是:“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以便各个击破。而总体的战略目标是:首先,…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吹捧晚年吴佩孚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文章引用吴佩孚在记者招待会的发言。然而,吴的发言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于是就产生了辨别真伪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一1939年1月31日,日寇向吴佩孚施加压力,并在吴的寓所什锦花园举行记者招待会,13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在此之前,吴佩孚受到了来自抗战阵营及各方爱国人士的多次警告,加深了对"落水"的顾虑,再加上日本不顾一切地采取强迫措施,更使之恼火,于是在记  相似文献   

10.
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生前有两个知名的公馆,一个是洛阳公馆,另一个是武汉公馆。这两个公馆见证了吴佩孚政治生涯的一起一落、一沉一浮。 洛阳公馆是吴佩孚在直皖战争期间于民国8年8月设立。吴佩孚精通周易八卦、奇门遁术,会算命看风水,他把公馆定在洛阳这个九朝古都显然是有其特殊目的和意义的。吴公馆原址是袁世凯的一个行宫,位于洛阳之西,北邙山南麓,伊水东  相似文献   

11.
吴佩孚晚年抵制日本威逼利诱,拒当汉奸,为世人所称道。其原因颇为复杂,吴佩孚的民族主义情结,当时全国兴起的抗日风潮的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和吴氏故友旧人的努力争取以及吴佩孚和日本双方在出山条件上的差距等都是吴佩孚最终没有出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26年7月,北伐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连克长沙、岳阳,直趋武汉。直系军阀吴佩孚虽率部殊死抵抗,终是节节败退。10月10日,北伐军克武昌,吴佩孚败逃郑州。1927年初,奉系张作霖也趁火打劫,以“讨赤”为名,派所辖的鲁军孙殿英部占领开封、郑州等地,吴佩孚仓皇逃往巩县。4月27日,北伐军唐生智、张发奎两部进入河南。5月7日,冯玉祥部进占潼关,逼近泥池。至此,吴佩孚已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吴佩孚去巩县,经登封、南阳到邓县,本打算越过京汉线取道皖北,率部窜回山东,终因军心涣散,势不能为。不得已,吴佩孚由邓县奔…  相似文献   

13.
1923年,康有为为了游说吴佩孚支持复辟,到洛阳正赶上吴佩孚过生日,赠吴一副寿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康的原意是通过这副对联为吴歌功颂德,同时借此挑动吴的野心,使他支持复辟。据说这副对联在当时的军阀官僚当中传颂一时,可是当康有为与吴佩孚正面谈起“必须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时,吴却大讲周礼,两人越谈越僵,格格不入,最后康有为只好沮丧而退。康有为为吴佩孚祝寿@齐协民  相似文献   

14.
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民国时期的许多将领都有所评价,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也许是过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他臧否人物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无所忌讳。谈及众多和他交过战的对手,他说“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他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佩孚是直系领军人物,论资历、地位与张作霖不相上下,直奉两系尽管多有龃龉,也多次交手,但在直皖战争及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吴佩孚与张作霖也多次携手,二人还义结金兰。作为子侄辈的张学良对于吴佩孚理应敬重才对,为何做出如此鄙视的评价?吴佩孚又是怎样看待张学良呢?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是非恩怨?  相似文献   

15.
苏全有 《史学月刊》2004,(9):123-125
二七大罢工究竟是为谁所镇压?学界内外普遍认为是吴佩孚所为,有关记载亦比比皆是。回忆文章方面,如李濮在《安阳早期的工人运动(1921年-1928年)》中说.“驻安阳的军阀,在吴佩孚的指示下,强令工人复工”;(《安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第87页)王占斌在《长辛店的八月罢工和二七罢工》中也认为:“‘二七’事件彻底揭穿了吴佩孚‘保护劳工’的假面具”;(《文史资料选编》第38辑  相似文献   

16.
本组史料为1923年8月~1927年4月间,吴佩孚与顾维钧之间关于军政费、战局形势发展等方面的往来函电,对研究吴佩孚及其与此期间民国北京政府间关系并共谋对抗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直至最终失败等均极有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吴佩孚所部十几万直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此后,吴氏便蛰居北平城内。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日敌为动摇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决心,便利用吴佩孚同国民政府间的旧歧,多方引诱吴氏出头,为其“和平息战”的阴谋摇旗。然而吴氏终未附逆。一 土肥原“息战”诡计之出笼1938年,侵华日军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土肥原在上海设立对华谋略组织土肥原机关,计划策动唐绍仪、吴佩孚等出任伪政权首脑。1939年1月初,土肥原所导演的“和平息战运动”终于在北平登台了。这是日敌扩大侵华战争的新手法,这个运动围绕吴佩孚的“出山”…  相似文献   

18.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蓬莱,据说他出生的那一天,其父梦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由于戚继光字佩玉,所以就为他以佩为名,字子玉。吴佩孚本是读书之人,于18%年参加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有了功名,按部就班,吴佩孚也算可以有个不错的前程了。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县太爷,只好逃离家乡,落魄流落到北京街头。  相似文献   

19.
何汉柏 《湖南文史》2012,(10):69-69
吴佩孚是北洋巨头之一,但起步太晚,故辈分不高。 1898年,吴佩孚在天津投军,成为一名护兵。当兵之前,吴佩孚是“北漂”一族,混在京城街头,靠算命和写对联为生。本来他在老家山东蓬莱已经考中秀才,但因莽撞砸了本县电报局局长家的堂会——他嫌人家请来的戏班男女同台唱戏有伤风化,被革了功名,成了县衙的通缉犯,不得已跑到帝都北京来闯荡。因生活无着,不久他便赶赴天津,投奔了一位名叫郭绪栋的山东胶州同乡。郭绪栋是驻军的师爷,即营部的文秘,虽不是什么官儿,但能荐人当兵。这一年,吴佩孚24岁,已是老大不小的年纪了。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2月,对在华北沦陷时期保持民族气节、不当汉奸的吴佩孚下褒奖令,并实行国葬。蒋介石特派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代表他主祭,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主席孙连仲与北平市长熊斌陪祭,国民党军政要员,吴佩孚旧日袍泽及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