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永泰县民间多信奉闽台共同的农业神张圣君.以及临水夫人陈靖姑和观音、卢公等,对泰山神的信仰主要集中在县西北山区的霞拔乡、东洋乡.以及沿大樟溪一带的赤锡乡、城峰镇,目前这些地方已发现8座不同规模的泰山堂。  相似文献   

2.
民间财神信仰是中国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门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澳门主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财神又是博彩业的行业神,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禁止博彩,因此关于此类信仰的研究甚少。本文从澳门民间财神信仰出发,分析了澳门民间主要祭祀的财神的功能与形象,并探讨了澳门博彩行业神信仰的神灵系统构成及其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一种集教化、信仰和娱乐为一体的特殊的民间讲唱文学样式。宝卷的宣讲(宣卷)最初源于唐代寺庙的俗讲,在元代发展成熟为民间讲唱艺术。明代,宜卷活动由北方传人江浙地区,经过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的发展,而最终成为江浙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教化和娱乐活动。 依据职能江浙一带宝卷中的神明可分为天庭神、人间神、地狱神及其它。这里先作一简要介绍。 (一)天庭神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等在宝卷故事中往往被描绘为宇宙间的最高神,他们高踞天庭的最尊位,对于天上人间,虽不是事必躬亲,却能绝对权威地指挥着各方神明,掌管宇宙的秩序。其中玉皇大帝是宝卷故事中最常见的最高神。玉皇大帝信仰是民间、道教和国家观念三方面合流的产物。西汉时有五方帝君及太一神,东汉有五感生帝;东汉末以北极星为天皇大帝,名耀魄宫,总领天地五帝群神;自王莽以迄于唐,国家祭天大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地理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内容之一。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妈祖信仰的一个物化表现就是分布在各地的天后宫(或妈祖庙),这些庙宇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及影响范围。在对明清时期被沿海民众广泛信奉的天后研究中,很多学者在妈祖的身世与生平、信仰的起源与传播、历代赐封、信仰圈等多方面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女娲城民间祭歌田野考察,民间女神信仰首先以女娲为代表,起于远古图腾早期的原始宗教,发展为众多的自然神及地方俗神;其次,以西王母为代表,起于远古至青铜时代的氏族图腾中后期信仰,并为后世道教推崇,形成庞大的道教神系;其三,以观音为代表,起于中古异域的中国化的佛教神谱;各宗各教万善归一汇入儒家“宗亲”“仁礼”学说,形成中国民间信仰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7.
天后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上海是其重要信仰圈.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的天后祭祀活动有官方与民间两种形式,早期两者互为促进;进入民国后,官方所建庙宇尚存,而官方仪式却不再举行,但民间的信仰活动仍有持续,尤其在沿海省籍移民中仍然盛行.闽粤商人是上海天后信仰的基本信仰群体,上海的闽粤会馆几乎都合天后庙宇与会馆建筑于一体.虽然上海其它省籍会馆祭祀天后现象不在少数,但在神偶供奉排序、仪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闽粤会馆存在诸多不同.就上海闽商而言,天后不仅是海神、行业神,还是乡神.天后信仰使大多数闽商会馆在同籍商人中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其中一些会馆在进入民国后仍具超越同乡会的活动能力,与天后供奉有关.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民间信仰在促进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关帝像及其相关物件见证了闽台两岸文化交流。本文围绕着关帝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即分析这些用于信仰祭祀的主要物品材质的相关物件构建如何表达对关帝信仰,探讨民间信仰如何促进两岸文化认同,从而维系着两岸民间行为模式、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9.
城隍神信仰是我国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很有来历,龙神职能的变化与它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城隍神即城市的保护神,这是“城隍神”一词的基本涵义。这种民间信仰产生以后,有所衍变和发展。后来,人们不只是把城隍神当作城市的保护神,而是把城隍神当作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神。在汉族地区,城隍神信仰非常普遍,人们总是把当地城隍庙里所供奉的城隍老爷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进行崇拜,祈求避邪御凶、吉祥幸福。文献记载保存了不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神信仰的材料。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  相似文献   

10.
关源里是福州闽侯县的一处重要区域。该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间信仰兴盛,并拥有自唐以来绵延千年的龙文王三尊神崇拜和明代兴起的郑公仙师崇拜。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当地都会为龙文王的神诞日举行隆重的祭天祈福仪式。这种当地特有的民间村落神信仰,是当地人共同参与筑就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研究闽地民间信仰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一、二仙信仰流行考 晋东南地区的二仙属于地域性民间崇拜之神,仙传典籍未曾记载。该神起源于晋东南地区,主要发展于晋东南、晋南两地。通过考察现存的碑刻及县志,可以大致了解二仙崇拜的发展概况。二仙即为“乐氏二女”,晋东南地区民众于晚唐时期开始信仰;北宋时期,统治者大力扶植信仰道教,历代皇帝都对道教有着特殊的嗜好与追求,这种嗜好与追求在北宋末期宋徽宗时发展到了十分奢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洪晓静 《神州》2014,(8):19-20
本文着重探究保生大帝在台传播的因缘,范围,及对今天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厕神的性别、角色和神职是随时代演变的。延至唐代,郭登成为厕神之一,见于唐人钱方义、李赤之等人的故事之中,并因此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厕神信仰的流行与精神疾病之间关联甚密,反映出人们对厕所污秽之地的一种心理禁忌。唐代以降,郭登信仰得以延续,至明代又经日用文书的记载和推广,逐渐渗透到民间入厕的信仰和禁忌当中。  相似文献   

16.
日本同中国一样存在穷神信仰。穷神,日语称"贫乏神",相传被穷神附体的人会穷困潦倒,因而穷神在民间十分不受欢迎,甚至遭到驱逐。日本的穷神传说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送穷的习俗和祭祀穷神的神社。近年来,伴随着坐落在长野县饭田市的"穷神神社"总社和一系列分社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的穷神信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更加具有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遍布城乡的祠神曾是宋代社会的重要景观,其信仰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然而由于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宗教的研究集中在经典文本和民间秘密教派、结社上,研究的时段又集中于明清,所以一直没有对两宋祠神信仰做专门研究的著作出现。皮庆生的《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一书弥补了宋史研究中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8.
王震 《民俗研究》2017,(4):71-78
先秦自春秋以降,民间信仰中的"鬼神",相对于日渐觉醒的人性精神,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军事巫术却空前兴盛。民间信仰与民神易位在兵学领域呈现出反向衍进的态势。民神易位思潮肯定了人的价值,而基于民间信仰的军事巫术的兴盛,标志着兵民的心理诉求被纳入指挥决策的博弈,反映了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归宿的观照与反思,二者是在不同向度上诠释了先秦人性意识的觉醒,为后世确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长期共存的二元对立结构,乃至构建多元语境交融下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闽台家族社会与民间信仰彭文宇闽台关系源远流长,福建先民不但率先入台开拓建业,而且最早把大陆传统文化传播到台湾去。近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渐趋缓和,两地人民交往日益频繁,有关闽台关系史问题引起两岸学者的重视。本文拟从家族社会的角度,探讨福建家族与台湾家族间...  相似文献   

20.
吴珍珍 《沧桑》2014,(5):119-122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