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积极筹备六十年所庆的同时,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科研工作,发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一、新石器时代考古 近年来,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发掘的工作重点一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对通辽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逐渐深入,通辽市科左中旗的哈民忙哈新石器聚落遗址进入第四次发掘,持续出土的房址、陶器和玉器等遗存,极大地丰富了科尔沁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西昌市阿七乡螃蟹村的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先秦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其中先秦时期墓葬发现447座,墓葬形制有瓮棺葬、石室墓及土坑墓,石室墓8座,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为研究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半坡文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一个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一词已经脱离了考古学文化的范畴,而成为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发展阶段的代称。过去那些因含有彩陶而被笼统地称为“仰韶文化”的各个“类型”,今天看来实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传统的所谓“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改称为半坡文化。迄今为止,通过田野调查和田野发掘所获得的半坡文化遗存,就其材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言,是同时期其它考古学文化所不  相似文献   

5.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和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波罗湖西岸台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地点5处,其中,五台山遗址地点和杏树山遗址地点地表遗存较为丰富。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等单位对两处地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其中,杏树山遗址共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8处,结合出土遗存及碳14测年,可以确认为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杏树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左家山下层文化内涵,为探讨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6.
李文杰 《文物春秋》2012,(2):3-9,32
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陈杰 《南方文物》2006,(4):53-63
1999年开始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中是首次确认。当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之暂时命名为“广富林遗存”,并发表了关于广富林遗存的初步认识譹。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材料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邻的浙江、江苏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与广富林遗存相关的遗址。通过对广富林遗址连续几年有计划的发掘和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对于广富林遗存…  相似文献   

8.
2015年12月-2016年2月,考古工作者对鸡岽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遗迹仅见灰坑,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发掘区域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鸡岽山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后山文化面貌,完善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建设,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对西昌市裕隆回族乡羊耳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共发掘墓葬、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399处,出土陶器、石器等各类遗物937件(套)。此次发掘丰富了安宁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对构建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探讨其文明进程与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建设,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西昌市阿七乡螃蟹村的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沟等遗迹1000余个。其中先秦时期墓葬447座,墓葬形制有瓮棺葬、石室墓及土坑墓,出土铜、陶、石等各类随葬品1000余件,为研究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巫山-奉节-巫溪"金三角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庆 《人文地理》2003,18(4):19-22
长江三峡库区内的巫山-奉节-巫溪三县,由于位置、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一致性,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山大峡旅游资源为特征的“金三角”经济发展区域。本从评价“金三角”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为切入点,结合金三角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金三角”旅游业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小波 《旅游科学》2006,20(1):12-17
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三峡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文物工程。目前,135米蓄水区的文物考古成果已经全面验收。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考古学新证据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毛勇 《旅游科学》2001,(3):11-15
1998年以来三峡旅游市场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下滑严重影响长江三峡库区旅游的发展.本文分析库区国内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其复兴与开拓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00年9月,山东省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三峡库区建设,对重庆万州区上沱口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了3座南朝墓,墓葬形制呈刀形,墓室、券顶均遭破坏,但随葬品保存较好,出土陶器、瓷器、铁器、钱币及装饰品46件。 上沱口南朝墓出土的较丰富的青瓷器,为重庆市南朝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白鹤梁题刻保护问题及其与水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鹤梁题刻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三峡水库淹没影响。在简单介绍和评价白鹤题刻现有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探讨白鹤梁题刻及其与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进行白鹤梁题刻保护时,除了应注意保护白鹤梁题刻本身,还应恢复白鹤梁题刻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8.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五组 ,其南紧邻金沙汽车站和清江公路 ,西靠青羊大道 ,遗址南距清水河2 0 0 0米。 (图一 ) 1 999年 6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房地产开发基建项目 ,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图一 成都市金沙遗址示意图发掘。在市郊西部首次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文化堆积 ,面积 30 0余平方米 ,仅分布于金沙遗址的西北部。本次工作共布 5× 5米探方3个 (编号 99CJQT0 30 5、T0 4 0 4、T0 4 0 5) ,发掘面积 75平方米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将此次工作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层…  相似文献   

19.
尹宏兵 《江汉考古》2005,(2):61-65,73
三峡地区与东部平原的不同地理环境,导致了峡区和平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差异。古代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是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中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为配合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作,再次对奉节拖板崖墓群进行发掘,发现墓葬10座,出土随葬品50余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形态分析,其时代为汉至六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