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侯马盟书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了张颔同志的《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同时也看到了好几片玉片上的笔写朱书。我认为:这些玉片上的朱书文,是战国初期,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章时的盟书,订于公元前三八六年,距今二千三百五十二年。玉片凡60件,与牲骨同出于一坑,可见乃同时所埋藏之物。其中一片上具有月日,文为"十有一月,□□乙丑,敢用一□□牛……[丕]显皇君(?)公……",(?)公疑是晋幽公柳。  相似文献   

2.
侯马盟书     
《文史月刊》2014,(11):F0004-F0004
春秋。 右:纵8.5厘米,左:直径5厘米。 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权卿们为寻求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盟誓”活动频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书5000余件,文字可辨者650余件.  相似文献   

3.
说珙     
玉块器型的样式古文献已有注释:《说文》释为“玉佩也”;《广韵》注为“佩如环而有缺”。我国文物、考古界均从《广韵》。凡圆形玉器中切割有缺口者皆被称作玦,这似乎没有多大分歧。至于它的功能,古人说法不一,但从正式发掘的墓葬中找到的例证则有:四川巫山大溪遗址128号墓出土的玉块,它位于头骨的两侧,显然是饰于耳垂的耳环之类的装饰品;又在台湾卑南古文化遗址B763号墓死者的头部两侧也发现有玉块,不过此玉块较大溪128号墓出土玉块在器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由单纯的圆形块增饰了六个突出的乳丁,  相似文献   

4.
侯马盟书考     
侯马盟书考(日)江村治树著王虎应史画编译序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侯马市东郊发掘出土了大量写有朱文的玉片和石片,这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量地填补了文字资料的空白。更为重要的,它还是春秋到战国时代某段历史时期的盟书。它的发现,使...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5,(5)
一侯马古文化遗址是春秋晚期的晋国都城遗址。自1956年以来,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工作。1965年冬,在侯马遗址的东南部发现了大量的盟书,出土盟书的这一片遗址被称为"盟誓遗址"。盟誓遗址位于侯马市东部浍河北岸的台地上,距侯马公社秦村大队约一华里,同牛村古城以及和古城有关的铸铜、制石器等作坊遗址相距五华里,与浍河南岸上马古墓群隔河相望。面积约3800余平方米。在盟誓遗址附近,1957年、1971  相似文献   

6.
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安徽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是一处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墓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出一批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四号墓出土的1件玉龟和1块玉片特别引人注意,本文拟就这两件文物作专门研究。玉龟和玉片均放置在死者的胸部,出土时玉龟的腹甲在上,背甲在下,玉片则夹在两者之间(图一)。玉龟的背甲和腹甲制作相当精致,边有钻孔,可以穿绳连缀在一起。玉片为长方形,牙黄色,长11、宽8.2厘米。两面都经过精细琢磨加工,正面琢磨三  相似文献   

7.
荥经同心村发现石器李炳中,何伟荥经同心村紧依县城,北距荣河1公理,西距严道古城遗址也仅2公里左右。1985年元月在配合县广播局基建清理发掘巴蜀土坑墓时,扰土中不断有石器出土。后在挖一沟槽至150厘米处发现许多有肩石锄、石片刮削器、盘状砍砸器和一些半成...  相似文献   

8.
山西侯马东周遗址发现大批陶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Z1)
几年来,在侯马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不断有重要的发现.最近,山西省文管会侯马考古工作站又在牛村东周古城遗址南城外,发现了大量铸铜器用的陶范.陶范作红色,发现在20×2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出土一千多块,有母范和子范两种,上面雕刻着极精细的纹饰,如几何纹、蟠兽纹及鱼、鸭、人物等.此外还有阴文文字范.(见7-9页图1-12)从陶范的形状上看,大都是铸造容器、乐  相似文献   

9.
德惠县大房身乡梨树园村有一处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出土过新石器时期的陶器。198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块辽金时期的银质符牌。银质符牌扁长条形,四角圆弧,牌面有污锈,呈亮黑色。长21.5、宽6.4、厚0.2厘米,重384克。上部有一突起的圆孔,外径2.2、内径1、深1.4厘米。穿孔之下牌面上有双勾阴刻"(?)"三字(见图)。其形制、文字均与1972年河北承德出土的符牌相同。这种银质符牌上的文字应是女真或契丹族文字。这件符牌可能是宋人周辉和范成大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北平山王(?)墓墓室西库出土玉器三百五十件,其中有一玉片,上有墨书文字九,今摹如下: 这一玉片见于张守中同志的《中山王(?)器文字编》(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全文尚未有译释。张守中同志所摹为8字。据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中山国墓葬发掘负责人刘来成同志说,此片尚有一字漏摹,即在“子”和“吉”字之间有一“匽”字,则此片实为9字 。  相似文献   

11.
1985年1月,青岛市董耀会同志在徒步考查长城途中,于山西省朔县石湖岭村发现一块明万历三年(1575年)修长城《碑记》。《碑记》1972年春出土于村东北银盘山长城墩台附近(图一),出土时距地表仅10厘米。  相似文献   

12.
谈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货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三十五枚,三铢钱一枚。二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三十八枚。其中半两钱可分四种类型:一、穿孔较大,一般在1—1.1厘米,重1.8—2.1克,文字较狭长突起,不失小篆气韵,即《汉书》所载的"荚钱"型(图一:1—4)。二、穿孔较小,一般在0.8—0.9厘米,重2.1—2.8克,文字虽为小篆,而字短方折,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春天,高青县高城镇付家村社员常守功,在村边距地表2.5米一千涸池塘中挖土时掘出齐刀币二十余枚(部分残断),送交了县图书馆。据发现者讲:刀币出土时散乱堆放,不见共存遗物。当为一处窖藏。刀币出土地点距汉之狄城(春秋战国为齐邑)遗址仅百余米。经过整理,发现刀币身背均粘附有植物纤维痕迹,估计入土时在坑内铺垫有柴草。这批刀币,依据面文,酌分四式。齐之法化一枚,残存刀身大部,面文保  相似文献   

14.
民国十七年(1928),在沙雅县裕勒都斯巴克(今新和县大尤都斯一带),曾出土了一枚古印章。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厚0.7厘米;铜质鼻纽,纽呈半圆形,中有一孔,孔径0.6厘米;该印章刻有三行字,前两行均二字,阴文篆刻“李崇之印”,后一行字迹混浊不清,难以辨认。这枚印章只能暂名“李崇之印”。 1959年,在沙雅县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又出土一颗“汉归义羌长”古印。印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3.5厘米,铜质卧羊纽、纽与印座之间有一孔,供穿佩绶之用;印用阴文篆刻,共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归义”,第三行为“羌长”。这相隔31年一前一后出土的两枚古印章,现均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有复制品展出,并注明这是两方不同的印章。 近阅沙雅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将“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混为一谈,把“汉归义羌长”印章误记为李崇的印信。《沙雅地名图志》第153页记载:“汉归义羌长”李崇印信于1959年在沙雅县的玉什喀特古城出土”。第5页记有:“解放后(1959),从沙雅县的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出土“汉归义羌长”(西域都护李崇的印  相似文献   

15.
1974年春,青州市(原益都县)石沟河乡东南河村王效臣挖墙基基槽时,发现一批齐国刀币。刀币发现后,王效臣立即写信报告有关单位,益都县博物馆(今青州市博物馆)马上派人去了解情况,据发现者讲:出土地点位于东南河村的东南方向距地表60厘米处,刀币原盛在一陶罐中(陶罐已无存),放置较为整齐。根据反映情况断定,这是一处窖藏。所有出土货币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齐侯鑑铭文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在洛阳中州渠发现了一件铜鑑(图版叁:3),《文物》1960年第4期已作过报导。1974年5月,我们在修整该项铜鑑时发现了铭文,因而有必要重新作一报导。铜鑑发现于孟津县平乐公社的邙山坡上距地表约3米深的一个灰坑内,没有其它遗物伴出,出土地点距汉魏洛阳故城的金镛城约三公里。口径75、高43.5,最大腹围207、腹深65.5、圈足径48.5厘米。敛口,侈沿,鼓腹,圈足,四兽耳衔环。器身饰两组环带纹。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西汉玉器的组分特征及玉料来源,利用显微放大观察结合电子探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LA-ICP-MS技术,对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部分玉片(玉衣片和玉棺片)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1)显微放大观察发现:出土玉片样品均含石墨包裹体,不可能来自不含石墨包裹体的福建南平闪石玉和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2)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出土玉片样品的ω(FeO)/%范围为0.287~0.925,不可能来自富Fe的玛纳斯闪石玉及贫Fe的的青海闪石玉;ω(Al_2O_3)/%远远高于河南栾川软玉。3)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与电子探针结果相符;玉片样品的M-OH伸缩振动谱带位置集中在3674cm~(-1)附近,说明玉料Mg含量较高。4)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具有和透闪石矿物共同的特征拉曼谱峰,为透闪石质软玉,与电子探针及红外光谱结果相符。5)LA-ICP-MS分析显示:出土玉衣片样品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及分馏情况与辽宁岫岩闪石玉、四川汶川龙溪闪石玉及河南栾川闪石玉有所不同;Cr、Ni、Co含量较低,指示玉料来自热液交代型镁质大理岩型软玉矿床;Sr含量较低,排除了来自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的可能。分析结果表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玉料来源主要和新疆和田地区玉料有关;新疆和田地区的闪石玉至西汉早期已覆盖到楚文化区域,并且成为宫廷玉料的主流来源。  相似文献   

18.
侯马几处东周陶器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自1956年成立以来,在侯马晋都新田遗址发现、发掘上马、柳泉、下平望、牛村古城南、东高、乔村六处大型墓地,墓地年代多属东周时期,个别墓地年代早于或晚于东周时期。另在秦村发现与阵亡将...  相似文献   

19.
西安发现“武”字空首布1965年11月西安郊区狄寨史家村于2米高土崖边,距地表0.8米坑内出土孤足空首布约百余枚,空首布整齐堆放于径0.4米的坑内,此批布大部散失,仅留4枚,型制相同,均铭“武”字。布长8.6-8.8、足宽4.8-4.9厘米,分别重2...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稷山县吴城村位于县城西八华里,晋韩(晋城—韩城)公路北侧。村砖瓦窑在1981年5月制砖取土时发现23枚空首布,无盛装器,完整者仅七枚,余皆残缺不全。现藏稷山县青龙寺文物保管所。这批空首布,皆耸肩、圆裆(少数为平裆)、尖足。首部有銎,出土时銎内尚有范蕊,布身中部有三道垂直竖纹。按形体大小可分为三式,大型者,通长14厘米,余二、三式通长分别为11.5和10厘米。除大型为园裆外,其他二型皆为平裆,其型制则完全一样。这批空首布的型制和侯马东周晋国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在出土的23枚空首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