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玉器早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就有发现,此后,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下面对新石器时代我国出土玉器的情况做一个概括的介绍: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东北地区均属于辽河流域。查海—一、辽河流域出土玉器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类型 ,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 ,尤以大型玉制礼器著称。礼器 ,通常指用于祭祀、丧葬、宴飨、朝聘、婚冠等礼仪活动的各类器物。考古研究发现 ,礼器的应用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当时只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玉制礼器的产生大约在距今 6 0 0 0至距今4 0 0 0年间 ,多发现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新沂花厅、赵陵山等遗址…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玉器,汉唐时期这里还成为全国的主要玉器加工和贸易中心.西安地区秦以前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有着明显的"秦式"特征,地域风格鲜明.秦汉隋唐时期各地玉器风格趋同.五代以后,当地制玉业衰落,现在西安地区所能见到的此期玉器,出土的很少,传世的相对较多,且多为东部地区加工制作的.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5.
本在皖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化分期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玉器的种类、形制、纹饰、质地、组合、工艺、功能等内容,并指出皖西南地区玉器是江淮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用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相似文献   

7.
张之恒 《四川文物》2007,(1):50-53,95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8.
从楚国的兴起看长江流域之早期国家文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最早兴起于黄河流域,这一点殊无异议。不过这种文明的因素吸取了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东南沿海文化的最优秀部分。在一度辉煌的“玉器时代”过去以后,中原黄河流域率先绽开了文明之花。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从此以后的数千年间,引代兴衰的历史悲喜剧皆以中原大地作为主要舞台。故尔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然而,不可忘记长江流域对奠定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从距今二百万年前的“巫山人”起,这一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郧县猿人、和县猿人、长阳人,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崇山峻岭叫就一直繁衍着人类的祖先,特别是旧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都被普遍发现。新石器时代这里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存——彭头山文化。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玉料定义和产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所知的考古资料说明,中国用玉料作器,最晚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己开始。此后连绵不断,一直沿续至今。从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地点看,玉料的产地和品种相当广泛和多样。当时处今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处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潜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菘泽文化、马家浜文化、良诸文化,处今辽  相似文献   

10.
蔡憬萱 《收藏家》2023,(2):21-28
中国的仿古玉器,始创于宋代。到了清代,仿古类玉器较前代更加成熟,乾隆朝仿古玉更是精品迭出。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清宫玉器,其中仿古玉器百余件,主要为清仿商周至汉代古玉,也收藏有少量仿新石器时代和其他朝代玉器,还有一些仿青铜器类玉器。从纹饰上来看,仿古玉器纹饰繁复精美,有仿生类具象纹饰,也有抽象纹饰。这些器物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纹饰上看,与前朝古器既有相同,又有所变化,说明了清人追寻古风古韵,同时又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1.
周晓晶 《收藏家》2012,(3):70-74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玉器具有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不均衡的特点,这是由其减品的来源所决定的。辽博玉器藏品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的藏品;二是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从哈尔滨迁运来的住解放战争中征集的文物;三是解放以后的考古发掘品与征集传世品。考古发掘品以红山文化玉器和辽代玉器为主,  相似文献   

12.
Jade silkworm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reflect that the mulberry silkworms and tussah silkworms were recognized and utilized in the Liaoxi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from at least 5.5 to 5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not only makes the Yan-Liao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valley), where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s located, become another prehistoric center of silkworm resource utilization besid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also traces the earliest time and the area of the utilization of tussah silkworms in China from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n the Hongshan period. Meanwhile, the quantitative superiority of jade tussah silkworms implies that wild silkworm resources were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silk for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means of“taking jade as silkworm” and“turning silkworm into dragon” in the Hongshan culture coincide with those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are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as a direct roo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周晓晶 《收藏家》2012,(4):67-71
玩赏与实用皆宜的文房用玉以优良玉料雕琢的文房用具,既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又可作为雅玩和陈设品,因此自宋代以来,文房用玉就深受社会上层的欢迎,使用量很大,住玉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的义房用玉与其他玉器一样,在数量和质最上都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14.
周晓晶 《收藏家》2012,(5):32-36
若描若绘的玉图画玉 图画,是指在玉器上雕琢绘画或书法作品作为图案装饰,这类玉器始见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多以浅浮雕技法施于山子(图48)、插屏、笔筒、如意、扳指、鼻烟壶、佩饰、镶嵌饰等面积较大的玉器上。  相似文献   

15.
一、性别考古学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学进展中,一项新兴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考古学(genderarchaeology )。其要旨是从性别研究来进行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并对考古学中主要侧重男性的作用和忽视女性的倾向进行纠偏。这项研究并非限于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崇尚玉器的社会,流传至今的这四片汉代白玉保留着尚未深加工的原状,反映了汉代制玉工艺的高超.玉片上汉代玉工随手写出的墨书文字,展现了当时通用文字书写的本相,也是我们了解汉代玉器制作流程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孙丹 《东南文化》2018,(3):62-69
长江下游西部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比较广泛,汉水流域甚至发展为主要以猪下颌骨随葬的葬仪。随葬猪下颌骨所彰显的财富与地位特征逐渐变强后再渐弱。距今7000年左右,即在随葬猪下颌骨的最初阶段,只体现出一定的财富属性。距今6000—4500年,随葬猪下颌骨隐含的财富与地位特征最强。之后,这种习俗渐趋消失,与财富、地位的关联性也微乎其微。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可能是与黄河流域社会上层交流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07-1125年)雄踞北方100多载。其自北魏始与中原王朝有往来,及至隋、唐、五代、宋等,政治、经济、商贸往来连绵不绝,并与中亚、西亚诸政权也有交往,从而形成了其所创造的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几件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的玉盒佩的介绍,以揭示辽代玉器独特的草原风貌及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