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延汉简中所反映的汉代西北边塞防御系统中的基层官吏燧长和候长,其爵位均未超出民爵范围。燧长皆来源于本都尉府所辖诸县的平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屡有因“贫寒”而遭“罢休”者。候长的经济状况虽略强于燧长,但权力也很有限,基本属于“役吏”。总体上看,燧长与候长都具有亦民亦吏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汉代边塞防御组织的基层官吏 ,候史与候长之间不是一般的主官与属吏的关系 ,候史常以候长副贰的身份处理部内各项事务 ;候长总揽所部各燧 ,候史则主理一燧或数燧 ,故候史不一定与候长同驻一处 ;候长空缺或休假、取宁不在署时 ,由候史代理其职。  相似文献   

3.
“吏户”献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吏”与“民”一起编制于基层乡里,同为国家编户齐民,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权利义务相同,而“吏”稍优于普通编户,并不存在独立的“吏户”。吴、蜀亡国时所献簿籍中的“吏”数为全国总户口数之内的吏员人数,并非另外之“吏户”。孙休永安诏与吴简中的吏一脉相承,每户服役人数经历了孙权时期1·29人—孙亮时期3人—孙休时期2人的演变,并非“空户从役”。迄今已公布的吴简和文献资料都不能证明“吏户”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商书》中盘庚在迁都之时,对殷商贵族做出的“予若观火,予亦拙谋”的训诫,实际上是殷商时代先民“钻燧改火”习俗向政治领域的文化转喻,而殷商时代“火历”是该习俗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殷商“火历”、“钻燧取火”习俗与《商书》的政治隐喻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对应关系,反映着古人建言修辞的重“象”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君主对民众的统治主要依靠各级官吏。官吏负责传达执行君主的命令,直接管理广大民众。官吏是否尊主奉法、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尤其强调吏治,他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纲本也...  相似文献   

6.
秦汉“长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汉四百多年时间中 ,“长吏”的含义有过变化 :秦及西汉时期大致指县令长、丞尉等县级官吏 ,但西汉有时也仅指县令长 ;到东汉时期则转为郡国守相和县令长等地方行政首长 ,而不及其佐官。秦及西汉时期 ,“长吏”还没有完全专有名词化 ,故还有用作“大吏”和“上级官吏”之意 ,到东汉则基本为地方治民长官专用了。而都官长丞和侯家丞自始至终没有被包含在长吏的含义内。这从尹湾汉简所载东海郡县长吏和都官长丞、侯家丞的迁转差异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阳燧,就是中国古代人类对日聚光的青铜用具,又称“燧”、“夫遂”、“火遂”、“火镜”等,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1)。从现代几何光学理论来解释,阳燧就是一种青铜凹面反射镜。凹面反射镜具有聚光性,所以,阳燧可以在太阳光下聚日光取火。阳燧取火的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即光能转换成了热能。阳燧是古代中国人类有意识利用太阳能的最早工具。  相似文献   

8.
黎虎 《史学集刊》2006,(4):13-21
在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吏户”问题时,论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说法,例如一经为吏,便“世代为吏”,因而“吏户”具有“世袭性”;“吏户”必须解除“吏名”或“吏籍”才能获得解脱而上升成为“民户”(平民);“吏”经常遭受长官的鞭打、虐待,表明“吏”的身份十分卑贱;“吏户”的数量非常多,如东晋时仅“司徒吏”就有二十余万等等。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有的是曲解史料。由此可见用“吏户”论的观点是难以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的,它几乎与这个时期的相关史料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原因就在于“吏户”论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佚名 《文史月刊》2009,(6):39-39
阎锡山主政山西时,曾邀康有为主持山西省县长考试。康有为出的题目是《廉吏民表》,取意于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脏吏疏》。包拯在这篇奏疏中有这样一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本义是说,廉洁的官吏,是老百姓的表率;而贪官污吏,是残害百姓的盗贼。  相似文献   

10.
当清季道光朝“内政废弛”,纲纪不振之际,林则徐能严于律己,勤于任事,并能以身作则,“办事认真,”要求“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然后能以验群吏之尽心与否。”这就是“民颂之日林青天”的林则徐。林则徐先后多次任事于豫省,历时虽均短暂,但其办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官场中是突出的,尤其在豫东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南通的发展,以中国传统的"正德、利用、厚生"思想为基础,注重学习和利用西方思想、技术与人才,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工业城市转型的新路。其所形成的"一城三镇"城市格局,以及在整个通海地区乃至北至连云港的广大盐垦区,不但在当时养活了一方百姓,而且为今日南通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而张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础上构建的综合社会规划思想,是促使近代南通成功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叔驯先生的集钱生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湖州南浔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由于经营丝绸、盐运起家,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磴狗"之称.大富者则有:刘、张、庞、顾四姓,他们既富且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都重视推进文化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创办伶工学社、更俗剧场、梅欧阁、《公园日报》,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包括剧场建设、人才培养、表演艺术等方面一系列的革新,对于戏剧改革,他的主张与思想都付诸于创办戏剧事业的行动中,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PROFESSORZHANGYISUN:AnExpertinTibetanStudies¥HUANGXIANMINGProfessorZhangYisunwasthechiefeditoroftheTibetanChineseDictionarywh...  相似文献   

15.
<正>张宁益姓名:张宁益身高:168cm体重:50kg星座:天秤国籍:中国毕业学校:北京电影学院特长:舞蹈武戏骑马游泳开车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2z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为对列为重庆市市级保护单位的张培爵烈士纪念碑进行修缮,使用了引进的德国“芬考”系列新型材料,采用在欧洲地区广泛应用的“形态修复法”修缮工艺,对纪念碑进行修缮。结果表明,修缮后提高了纪念碑整体固结强度和自防水能力。说明该材料和施工工艺适合对露天纪念碑类的石质物进行大面积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石涛和张大千都善于师古人,都重视师造化,作品都讲求气势,是他们创怍特色的相同之处。怛两人艺术个性不同,用笔、用墨特点不同,表现手段不同,则构成了他们刨作特色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北伐期间,奉系与蒋介石曾有过三次和谈.第一次,奉蒋达成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共识;第二次,在阎锡山斡旋下,蒋介石要求奉系改名易帜,为奉张所拒绝;第三次,蒋受津浦路军事失败与宁汉分裂的影响,同意奉系先军事后政治的方案,并意图形成奉晋宁三角同盟的局面.然而,在即将达成协议时,三角同盟因蒋介石下野和张宗昌搅局而夭折.透过谈判过程中的诸多史实,不仅再现了北伐时期奉蒋双方对南北妥协问题的考量与策略,亦可窥见这一时期南北军政实体互动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9.
朱家声 《东南文化》2002,(11):77-79
殷瑗庐所藏张大千刻款壶上之作品,为张大千30~40岁所留下的手迹,为近代紫砂壶库增添了亮丽的笔墨。  相似文献   

20.
徐象平 《人文地理》1994,9(2):25-30
本文论述了黄国璋教授在《地理教学》创刊和复刊过程中的重要贡献,通过对其两篇载文的主题内容和特点进行翔实分析,指出它们在我国抗战背景下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客观评价了《地理教学》在我国地理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