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佛寺的发展历史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佛教建筑是为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而提供的一个活动的空间场所。中国佛教建筑的产生 ,是从印度佛教传入后逐渐兴起的。永平十年 (公元 67年 ) ,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起 ,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礼重二高僧 ,先安排他们暂住鸿胪寺 (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 )。第二年 ,又赦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造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 ,因而命名为白马寺。“寺”字即鸿胪寺之寺字。《事物纪原》说 :“汉明帝时 ,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 ,初止鸿胪寺 ,遂取寺名 ,置白马寺 ,即僧寺之始也…  相似文献   

2.
隆兴寺     
《文物》1979,(1)
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善的佛教寺院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是一处布局规整、重楼高阁的古建筑群(图见封底)。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当时叫龙藏寺,著名的龙藏寺碑迄今仍立在寺内。寺的历史沿革,从唐到五代情况不详,宋初己更名为龙兴寺。宋开宝四年(971年),因奉宋太祖赵匡胤敕命在寺内铸造一座大铜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前言二百济佛教寺院遗址的发掘概况三寺院遗址的分布及其与都城的关系四佛寺的平面布局及木塔的建造技术五陵寺、住宅献纳性质的寺刹六结语一前言自384年佛教正式传入百济后,汉城(今首尔)、熊津(公州)、泗沘(扶馀)等地陆续开始修建寺院。但从目前的发掘调查结果看,除扶馀地域外,首尔、公州等地并未发现百济时期佛教寺院遗址(图一)。迄今扶馀与益山地域共发掘寺院遗址十余处,似均为538年百济迁都泗沘之后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位于杭州湾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海上的佛教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融汇一起,成了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普陀山大海环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巍峨庄严的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三大寺,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千步沙、百步沙、南海观音、杨枝  相似文献   

5.
空相寺原名定林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古称陕州)境内的熊耳山下。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从东汉水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修建了定林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比少林寺还早400多年。 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而达摩初祖也因空相寺的源远流长而千古不没。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  相似文献   

6.
有辽一代,佛教极其盛行。早在天复二年(902),阿保机徙汉民于潢河之南的龙化州(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西)并建起辽地第一座寺庙开教寺,927年安置渤海僧人于天雄寺;936年耶律德光改幽州为燕京,佛教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会同五年(942)“闻皇太后不豫,上弛入侍汤  相似文献   

7.
土木之缘——日本早期佛教建筑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何时传入日本,目前基本有两说。一说认为以日本继体天皇十六年(522)中国人司马达氏到日本,在坂田原建草堂、置佛像开始;另一说认为佛教先及百济,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552)时百济圣明王曾派人送佛像、佛经到日本。佛教一经传入日本并经钦明天皇、圣德太子极力推崇,即受期野重视、一时间寺刹遍布于野、梵音不绝于耳,一应与我国南北期佛教之盛相类。  相似文献   

8.
汉口古德寺今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德寺位于汉口江岸区黄浦路上滑坡路74号,161医院北侧,是一处建筑造型别致、全国独有的佛教寺观。建筑风格全国唯一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扩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初年改名为“古德  相似文献   

9.
大庄严寺     
韩保全 《文博》2006,(2):15-17
大庄严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 (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隋文帝崇尚佛教,他的皇后独孤氏出自鲜卑大族,文帝对他很敬重,让她参与朝政,宫中称之为“二圣”。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602年)去世,次年为其追荐阴福而立寺。禅定寺位于隋唐长安城的西南隅。寺院规模宏大,占永阳坊之东半部,  相似文献   

10.
佛教石窟寺艺术(CavetempleArt)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寺艺术最为繁荣和发达的国家。石窟开凿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众、规模之大,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故乡──印度在内。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形式尽管是外来的,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印度五窟寺艺术简单的模仿或翻版,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不断创新,逐渐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本文将着重讨论中亚佛教石窟寺中雕塑、壁画艺术在我国东渐时逐步民族化的过程。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在印度创立之后,在向世…  相似文献   

11.
小雁塔     
《文物》1979,(3)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门外友谊西路的南侧,是我国唐代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它比慈恩寺的大雁塔略小,因而被称为小雁塔(图见封底)。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唐高宗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  相似文献   

12.
寺家河佛教密宗造像石窟,位于洛川县槐柏乡寺家河村东约三百米处的北山之麓,依山而凿,石窟门向南。距洛川县城约二十公里(图一)。  相似文献   

13.
石窟寺,梵语称"僧伽蓝",是在洞窟之中陈示佛教雕刻、塑像或壁画,以此宣传和弘扬佛法的一种佛教寺院建筑。公元3世纪,佛教在西域落户,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最早的石窟寺也在西域诞生。最初的石窟寺现存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名为克孜尔石窟。继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盛极一时,石窟开凿也在这一时期经西域传到甘肃。  相似文献   

14.
龚玉贤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著名的傣族老歌手,他的原藉是梁河县遮岛镇,于一九一一年出生在一户贫民的家庭里,十二岁时,因父母相继亡故,生活无着,就进缅寺当了和尚。四年后,因那时的梁河土司和佛爷见他自当和尚以来,用心攻读经文,就把他送到缅甸的曼德勒缅寺学习缅文和佛教经典。由于他勤奋学习,六年后就熟练缅语缅文和精通佛教经典而被提前晋升为召长(佛教中根长派的最高职称)。为了进一步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又到仰光、八莫……等地的许多缅  相似文献   

15.
唐武宗会昌毁佛前夕,唐代多数地方州府呈现龙兴寺和开元寺并存的局面,少数州府为大云寺、龙兴寺和开元寺同时并存,只有沙州、柳州等个别州府呈现高宗官寺、大云寺、龙兴寺和开元寺(唐代先后设立的四所佛教官寺)同时并存的分布态势。在唐武宗拆寺毁佛的过程中,武宗最终敕许诸节度使、观察使治所及战略要地同、华、商、汝四州合计50州府各保留寺院一所,这些准敕保留的50所寺院应即各州之开元官寺。在宣宗恢复佛教的过程中,上述50州府之外的多数地方州府的开元官寺均得以及时恢复重建,并迅速成为各州佛教复兴开始的标志。这些保留未毁和迅速得到重建的开元官寺,实际上构成了唐代全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灵峰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境内的灵峰山上,西距宁波城区约20公里,东与佛教名山普陀山隔海相望,南与浙东名刹阿育王寺山峦相连,同为远近闻名的佛家净地之一(图一)。灵峰山自东汉以来即称佛国道场,据传晋时葛洪也曾到此炼丹。南朝梁时有僧建寺于山上,然当时仅小舍数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全禅师增建殿宇,定名"保安禅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灵峰禅寺",民间称作"第一灵山",与邻近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僧觉明扩建寺宇,并易南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自开全面修葺并增建殿堂;康熙四十  相似文献   

17.
崔惠萍 《丝绸之路》2009,(16):34-38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早期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是佛教艺术的精品。它有着千年历史,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本文从多方面梳理了北石窟寺建所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对社会各界研究、保护北石窟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北 7公里的嵩山玉柱峰下 ,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 ,苍松翠柏 ,郁郁葱葱。寺前两山对峙 ,中辟公路 ,上通寺院 ,下达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大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 ( 71年 ) ,距今已 190 0多年 ,是佛教传入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隋代法门寺历史地位时,有许多学者在其论文(著)中,总是要提及凤泉寺的。两寺同处扶风境内,毗邻30华里,两寺在隋代的历史地位确有不同,反映出这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风貌大相径庭。一、法门寺与凤泉寺地望分辨千年古刹法门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因寺内真身宝塔中瘗藏释迦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皇家御用道场。唐代帝王六次迎佛骨于此寺,千百年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学者们,当涉及封建帝王与佛教关系时,法门寺是首先要提到的。但是,近现代有许多学者,却把与法门寺毗邻的凤泉寺混二为一,把两个不同时期创立的寺院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6,(1)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