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敏  罗寿枚 《人文地理》2005,20(6):119-124
《人文地理》是我国唯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期刊,本文对该刊1986~2004年19年共81期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揭示了载文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展示了该刊作者群的基本特点,确定了该刊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归纳出人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回顾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人文地理研究队伍的变化及发展状况,力求对人文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队伍建设有所启示,并对《人文地理》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文地理》期刊是我国唯一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热点的重要平台。利用能够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与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对《人文地理》期刊自1986年创刊至2015年30年间刊载的3522篇论文的选题、资助情况、作者及机构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绘制了作者所属机构合作共现网络,甄选出了核心作者和高引论文,通过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突变性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反映出的学科研究热点及阶段性特征,并依据发文量演变趋势将学科前沿领域划分为趋弱型、渐高型和回落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987至2014年来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可用于研究分析的1796篇论文按照发表时间、基金资助情况、高频关键词出现次数、作者出现频率、发文机构分布、论文被引频次以及论文下载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图,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概括28年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的局限和未来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 世纪以来SSCI、SCI 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 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 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年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的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索1982—2011年间CJFD收录的综合档案馆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从年度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期刊分布等角度对近3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纪交替之际"批判"社会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杂志应运而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杂志已成为展示国际社会和文化地理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本文对《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0-2010年刊发的516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载文量变化、研究案例地分布和研究领域的关注度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期刊设立的22个研究议题进行了内容分析,以期为国内社会和文化地理学者把握国际最新研究趋势,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拓展研究新领域,以及加强与国际研究的融合和促进自身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地表旅游现象的人地关系作用规律及其规划实践的科学,是地理学衍生的具有相对独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支学科。南京大学以及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任美锷1940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一文。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经历两个阶段:1979-2002年,旅游地理深植于传统优势的地理学科;2002至今,旅游地理向纵深发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地理学权威期刊上,南京大学发表旅游论文数量位居国内所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首位。重点研究领域有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域旅游开发、旅游环境变化与旅游人地关系等三个方面。篇末展望了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空间结构、区域旅游影响、旅游规划理论、旅游地理范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献计量学等相关知识,对2002年—2012年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作者分布、作者单位分布、关键词频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人事档案知情权文献的研究特点,探索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概况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人文地理学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特点。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在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部门所取得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是随着二十年代开始的近代地理教育而发展的。本文还讨论了我国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和历史地理在七十年代后所取得的进展。此外,该文还提出政治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等部门的研究仍然比较落后。最后,该文对人文地理学各部门今后发展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以表现方式和取材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学者对古代地理文献类型的划分以及明代的具体实情,可以将明代的地理文献划分为传统地志类、广义游记类、西传地理文献类和舆图类。它们在明代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都是地理文献,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江金波  司徒尚纪 《人文地理》2002,17(5):49-54,59
基于研究历史及主要学科成绩的回顾,文章考察了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中学科性质定位、研究内容拓展以及研究手段、方法的变革等问题。认为我国文化地理学今后应该在科学的文化哲学的指导下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加强渗透研究的同时突出地理科学的特色与优势;为了学科的良性循环和对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身贡献,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强化学科在文化宣传与舆论导向的理性化、科学化,特别是在区域开发、旅游与城市规划、国家(地区)管理、民族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功效。  相似文献   

12.
徐茗  卢松 《人文地理》2015,30(1):21-25
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新世纪以来语言景观日益引起语言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97年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首先提出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定义,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城市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国内语言景观主要集中在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关系、书法景观的空间属性、书法景观的人地关系等。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评述。最后从语言地理学视角,对未来城市语言景观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认为城市语言景观将可能成为语言地理学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新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象征空间塑造及其地方建构中语言景观研究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理视角下记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忆是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记忆与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潮"和"记忆转向"的兴起,记忆研究日益成为中西方旅游地理研究者的关注领域。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学中旅游相关研究中的记忆议题和研究方法的梳理,从记忆、物质景观与地方意义的感知,记忆、仪式与身份认同,以及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地方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充满文化、社会、政治乃至经济内涵的记忆地理问题发展脉络及独特意义,为国内旅游地理学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试论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成金 《人文地理》2006,21(6):22-26
基于阐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背景,本文介绍了国际地理学对现代物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主要研究论点;同时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物流地理学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然后探讨了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切入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秀动网上的演出信息为数据来源,获取2017年中国现场音乐演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香农—威纳指数和ArcGIS可视化表达等方法,分析我国现场音乐演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①中国现场音乐演出数量在月季分布和演出风格上分布极不均衡。②在区域、省域和城市三个尺度上,中国现场音乐演出的数量和风格分布特征各不相同。③现场音乐演出空间特征是在现场音乐演出基础与市场差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方音乐根植性与文化包容性以及音乐文化产业相关政策驱动等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金晓哲  林涛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08,23(2):124-128
基于空间维度的地理学边疆研究一直为欧美地理学界所关注,并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建构。相比之下,我国的边疆研究一直以历史学为主流,人文地理学在边疆研究中的地位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边疆概念的评述认为,习惯上的领土边疆概念无法反映当前边疆所具有的多重涵义,根据功能的不同对边疆进行类型划分十分必要。为此作者将边疆划分为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三种类型,并分析了每一类型边疆的空间涵义。基于边疆的分类与空间涵义,本文构建了一个根植于人文地理学的边疆研究框架,并初步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边疆研究的维度、视角及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国内旅游现象空间分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国内关于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国内旅游地理学关于旅游现象空间分异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和旅游地、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流、旅游地本身等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要素方面入手的,对于旅游发展的区域效果方面的研究显得有些不足。在与国外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和研究的趋势,作者提倡国内旅游地理学应加强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阐述了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的意义以及基本内容,希望藉此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乃至旅游学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林婕  魏雷 《人文地理》2009,24(5):13-20
《人文地理》从创刊至百期,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正是依靠《人文地理》所搭建的平台,在《人文地理》的扶持、关爱及帮助下,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才取得今日尽管依旧弱小,但也能悄然展放、显现美丽的局面。从过往100期的历程可以明了的是,它作为一个温床、一片实验田和一个跳板,孕育了包括文化地理在内的众多中国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鼓舞、扶持了众多年轻的莘莘学子从稚嫩、从恐惧、从胆怯到充满自信、到成长,进而走向成熟。从这样的角度看,《人文地理》不啻又肩负了导师、领路人的角色。本文通过百期《人文地理》中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包括载文数量、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的分析,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文化地理学研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在《人文地理》的领航下,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依靠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对话,体现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促进包括文化地理学在内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科的整体突破。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It discusses six major bodies of work: cultural areas, cultural diffus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geographies of ethnic culture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economy; place and place-based cultural politics; marginal social groups; and geographies of social injustice. Although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s still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disciplinary landscape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t is nonetheless developing into a noteworthy field of research. We start this review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some problems in epistemologies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often suffers from an analytical separ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as ontologically enclosed entities. Also, it pay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mutually constitu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and the spatial. However, more recent studies have begun to engage with constructionist/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and develop less positivist interpretations of space, 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meanings. This review suggests that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needs to develop broader research scopes an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t concludes by calling for constructive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uman geographical scholarships.  相似文献   

20.
宗会明  黄言 《人文地理》2020,35(2):1-15
高速铁路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检索获得的347篇高速铁路社会经济影响与空间效应研究相关的国际SCI和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文献来源、发文量年际变化、作者和机构、载文期刊、研究主题等方面对全球高速铁路社会经济效益研究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高速铁路的空间效益、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和主题开展了系统综述;最后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归纳了主要结论,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与方向。结果表明,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推动下,全球高速铁路效应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高速铁路的空间效应、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中国大陆学者在高速铁路效应研究上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国际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成果影响力上与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