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搜神记》向为世人所重,近十几年有多种整理本问世,近十几年有多种新整理本问巨,汪楹校注本以精审著称,成为后出各本的底本、参校本,但汪本可商之处不少,吴金华、张觉及笔者发表了多篇校补性的文章。今又续得若干条,集为一篇。本文虽是讨论《搜神记》整理本中存在的词语考释、校勘、标点等问题,但也约略可见古籍整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目前国内不易见到的两种日本国藏《高僧传》写本(石山寺本、七寺本)及有关中古文献,对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3次印本《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本)的校勘、标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新发现可商榷之处凡百余例。今选择36例,敷衍成文,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3.
《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史书,但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两书均出现了一些讹误。本文通过对它们相关部分的比勘,校读出了两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分析了致误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利用这两部书进行古籍研究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就《原本玉篇残卷》即朝梁陈间顾野王所撰之《玉篇》篇写本的部分原貌中,所征引许慎《说文》的一些例证,来校勘今传世的大小徐本《说文》乖离许氏原书本真之弊,并随文偶尔略作分析,由此说明其价值之重。  相似文献   

5.
古人解《春秋》,多以孔子作《春秋》的前提,目的是深入领会圣人垂教后世的褒贬大义,由此归纳出种种所谓义例。但《春秋》是否确曾经孔子改作,无从证实;前提既不可靠,由此得出的义例则更是想当然而已。其实,只须抛开成见,仔细阅读《春秋》,就可看出它就是鲁国历代官史官原始记录的汇编,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能够贯通全经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是真正的《春秋》体例。本文仅从七个方面归纳了《春秋》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并对  相似文献   

6.
宋吴淑《事类赋注》是一部用赋体写成的、征引富博、体裁特别的类书,其中引证汉魏六朝赋作颇多,将其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和相比勘,出入颇多,或可据以辑佚,或可为校勘之资。  相似文献   

7.
王观国《学林》对经史诸书的笺释注疏排比异同,考证得失,颇多胜解,有较高学术价值。笔者经析其文意,查对经史原文,发现中华书局本之点校谬谬误百出。本文对其中尤明显之错误提出数条,并加辨正。  相似文献   

8.
<<异苑>>词语校释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苑》是一部南朝小说,叙事平实流畅,口语性较强。本文是阅读《异苑》的读书札记。计15条,就词语的校勘和训释两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本《毛诗古音考》(康瑞琮点校)中标点错误很多:有误羊引文者;有误断句读者;有误识书名、专名者。本文从上述几方面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古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传世藏书本《方言》提出一点意见。该本是最新的《方言》点校本。事理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新式标点,使用简体字,对这部旧本错误很多的古籍进行样理,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是其中仍有一些值得商讨的地方。第一,该本对前人成果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以致在校点方面出现了一些疏漏。第二,该本在校勘体例上未能一经贯之,以致出现了失校,误校以及改动底本而不出校记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六朝别集大多亡佚的情况下,通过研究《谢tiao集》各种版本各自的成书情况及内容上的特色,来说明从宋代到清代《谢tiao集》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它们如实地反映每个朝代对谢tiao诗文及六朝文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大臣,著述卷帙浩繁。他的嗣子周纶将他的文集的首一百廿五卷、附录五卷和周纶撰的年谱会梓,余下的大量记和书稿则由郑子敬募工人刻印。全事共二百卷、附录五卷和年谱一卷,名为《文忠集》。清道光末年,欧阳与彭邦畴等彭元瑞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购得的《周益公集》为底本,重新编刊周必大集,书名《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此本卷末所录《记钞周益国文忠公集始末》简述这部《周益公集》的背景,惜仅存半篇,末  相似文献   

14.
对于前辞中“贞”的意义,大陆学者大都训为“卜问、问”。但饶宗颐认为,有些“贞”应训为“卜问”,而有些“贞”应训为“当值”呈“正”或“定”;舒莱认为正确的解释应是“人们为了探求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而测验”;倪德卫认为应解释为“正式认定占卜结果的正确性”;拉夫布莱认识可译为“主礼占仪”;高岛谦一认为应训为“正”,意思是“正命辞”。为解决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了《易经》中的“贞”的全部用例,认为都  相似文献   

15.
郭店简本《老子》乙中的一段话里有“ 、赛、 ”三个字与今本、帛书本有明显不同。作者从字音、字形、字义的分析入手,佐以典籍例证,并结合文义与方言的考察,对此差异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