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和体系上经过多年建设,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博物馆管理办法》《藏品管理办法》以及《博物馆条例》等规章制度,用于指导日常藏品管理工作。如今,在新的发展契机下,为了全面提升和优化博物馆结构,构建现代博物馆体系,各大博物馆开始从藏品管理的基础工作着手,不断提升管理品质,提高藏品的保管水平。结合实际工作,博物馆可以从藏品档案管理、藏品库房管理和藏品管理员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实现博物馆发展的新阶段,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2.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藏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同市博物馆的藏品定位系统就是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于藏品管理的实践和尝试。本文结合本馆的藏品特点和藏品管理现状,分析了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藏品定位系统的优势和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静 《文物世界》2006,(4):50-52
博物馆作为“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可以有效地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所服务。我国目前有2000多座博物馆,藏品达1200万件。这些藏品就是博物馆丰富的化资源,怎样有效地挖掘物资源、利用物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博物馆已经逐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工作中来。建立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4.
<正>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是博物馆生存的根基,是博物馆一切业务往来的基础。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新建、改建、扩建的博物馆相继建成,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文物藏品移动、搬迁、运输过程中对藏品的绝对安全保障成为重中之重。一、藏品的包装运输与文物保护密不可分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的管理、保管、保护和研究的责任。藏品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妥善保管,使文物藏品永久的保存下来。文物藏品的利用,必须在保护好藏品的  相似文献   

5.
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各种活动开展都要依托藏品而进行。在博物馆工作中,对藏品的管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文物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入地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不断拓宽文物藏品的利用价值,快捷、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文物藏品的定义出发,探讨了博物馆文物藏品意义以及管理现状与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6.
魏学惠 《丝绸之路》2012,(22):105-108
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生存的根本保证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目前我国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业务,藏品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博物馆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不同领域带来了便捷,博物馆也必然需要融入这一时代潮流。本文介绍了大同市博物馆基于RFID技术的藏品管理智慧化系统及其方案实施和系统意义。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藏品(文中“藏品”一词即指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收藏的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及自然世界发展历程的实物证据。博物馆功能是博物馆为实现其社会目的而从事的基本工作,是体现其社会效益的基本方式。准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特点,有助于活跃和拓展博物馆工作,加强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李丽 《黑龙江史志》2012,(17):68-69
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莉 《文物天地》2023,(1):64-66
藏品档案是博物馆对藏品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科学、分级管理藏品档案,发挥其作用既可对藏品起到积极保护作用,又能解决藏品有效利用和科学保护的矛盾。中国化工博物馆对藏品档案逐步分层、分级、分类的规范管理,以及藏品档案的安全性保护措施,呈现出来的藏品档案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博物馆藏品档案的规范性管理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薇 《丝绸之路》2009,(12):88-89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展示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社会功能。博物馆、纪念馆藏品珍贵、数量多,应用藏品档案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不仅是藏品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博信息化是文博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加强文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古老文化和先进管理技术的结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博物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为甘肃博物馆事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影响,促进了博物馆基础工作的现代化、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藏品保护的科学化和藏品利用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和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物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其任务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藏品信息管理又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延伸和发展。藏品信息产生于藏品本身,是藏品的衍生产品,是人们通过对藏品的认知和研究,以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之上的信息产品。也是能够反映文物藏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  相似文献   

14.
单霁翔 《文物春秋》2013,(2):24-29,36
文物藏品一般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因此改善好社会公众委托管理的文物藏品的保护环境,提升文物藏品安全管理水平,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改善文物藏品保护环境历来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永恒的主题和根本。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不同职能和多种领域、学科的部门。现代博物馆的概念在不断地扩大,各种类型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包罗万象,准确理解和处理好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功能的关系,有助于完善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物馆事业从创建到繁荣的百年,也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发韧到现代化发展的百年。一百年来,藏品保管工作受到古代金石书画传统、西方考古学、博物馆理论、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突破传统的“古董”思维定式,到当今方兴未艾的藏品信息建设网络化,跻身世界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的行列,基本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保管方式,使文物藏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展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以及科学研究功能等。在博物馆不断发展过程中,文物藏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促使博物馆管理方式也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从而使文物藏品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所以,文物藏品的有效管理非常关键,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博物馆以往的文物藏品管理方式逐渐满足不了当下的高品质要求,需要对管理进行科学完善,提高文物藏品管理的有效性,保护好文物藏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藏品鉴定工作刍议常素霞众所周知,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多少、优劣,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陈列、宣传、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其中藏品的质量更为人瞩目,可谓是博物馆地位高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当今世界凡属第一流...  相似文献   

18.
杨海涛 《东南文化》2018,(3):114-119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束后,如何利用普查经验和结果,建立和完善与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相适应的藏品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博物馆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南京博物院藏品管理的实例说明,博物馆可以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创新便于利用的管理模式、实时监测文物保护动态等手段,全面提升藏品管理能力,建立对藏品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使藏品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9.
县级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管理所在文博系统不仅数量多,藏品管理任务也十分繁重,其藏品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本文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县级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博物馆藏品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收藏管理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藏品管理工作手册》之中明确的指出,只有在保证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合理的利用。因此,在进行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之中,要明确管理保护是前提,合理利用是目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的结合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利用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分别介绍博物馆藏管理保护以及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