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吉林省龙头山古墓群渤海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银平脱梅花瓣形漆奁是唐代银平脱工艺中一件制作精美的珍品.该漆奁出土时已被挤压变形,漆膜及木胎残损,银饰腐蚀风化严重.经修复处理恢复了它的原貌,为研究与保护我国唐代金银平脱漆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着重介绍对这件器物整形、对银饰以及铜质构件的粘接、复原、修复处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第1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漆盒石砚(见彩色插页)。由于长期浸泡在地下水内,砚盒木胎已经腐朽,吸饱了水分,表面漆皮大部分脱落,局部漆皮残缺,石砚与漆皮表面也都积满了水垢。我受临沂市博物馆的委托,对漆盒进行脱水整理,在修复过程中对这件石砚的用途及漆盒的制造、绘画工艺有所认识。现将修复方法、该砚用途及其艺术特色介绍如下,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2-62
1957年、1958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2座战国墓出土了700余件漆木器。这些漆器大都为木胎,胎质厚重,木质纤维素严重降解,木胎腐朽,含水率一般都在600%左右,有些泡桐木甚至高达1562%,器物的脱水定型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90年代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学院联合完成了这批漆器的脱水定形研究,以蔗糖作主要填充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4,(1)
<正>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中室出土了一件形制较大的漆圆盒(FD4∶024)[1]。该漆盒"外黑里红,木胎,有子母扣,秘色瓷以丝织袱包裹放置其内。盒盖已朽。盒盖底有墨书题记:‘法华院冝儿贪五’"(图一)。这件漆圆盒不在出土的《衣物账》石碑记载之内。漆盒保存不佳,器盖已朽。多数学者认为,它只是一件盛贮器具,关注更多的是放置其中的秘色瓷器。但是,从这件素面漆盒的材质与形制、存放位置、共存器物及款识铭记来看,笔者认为,其应为唐代家具——食柜,理由如下。一与唐代"家具"概念相似在探讨本话题之前,不可不探究的基本概念是:何谓"家具"?"家具"一词是何时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出土浸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定型,采用硅胶法将出土浸饱水的漆耳杯和漆盒表面用75%的酒精棉球擦净,经软X射线对胎质进行无损检测后,用电火花打孔,然后放入干燥器皿内的托盘上,同时放入称量的变色球形硅胶,反复更换硅胶量,每次更换25g,每810天更换一次。待硅胶不再变色,器物不再减重,脱水定型完成。结果表明,各件器物平均脱水量为121g。其中,漆耳杯平均脱水率为140%,漆盒盖为120%。说明此法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完善,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陕西省考古所)发掘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期间出土的一件饱水糟朽残破漆盂,无法用其他方法对其脱水定型。而沙堆自然干燥法"也只适于处理含水量低(50%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木胎质地保存较好的漆器,而不适于处理饱水糟朽漆器。为此,对此方法做了技术上的改进和实验研究。采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一沙堆自然干燥法对饱水糟朽残破漆盂脱水定型和修复加固。结果表明,漆盂最大长度的收缩率为零,最大宽度的收缩率为1.3%,绝对含水率为180%;漆盂无变形,彩绘色泽光亮饱满,效果满意。脱水定型机理为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沙堆严格控制脱水速度和用沙堆束缚固定变形应力三重措施抵制消除了饱水糟朽漆盂脱水定型过程中的变形应力,使其脱水定型获得成功。结果提示,本方法打破了"沙堆自然干燥法只能处理含水量低,木胎质地好器物的条件限制,而可对饱水糟朽漆器脱水定型,它比原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冷冻脱水过程通常需要将电阻温度传感器(RTD)插入到物料中以监测温度变化从而确定干燥终点,这种方式对于处理木质文物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无法做到无损或微损。本研究尝试采用无损方式对定型加固剂浸渍液即时浓度进行分析,并对冷冻干燥终点进行预测。采用这种无损技术成功地对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出土的30件木构件进行真空冷冻脱水定型处理,既达到了预期的定型保护效果,又确保了木构件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长沙风篷岭M1出土漆器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百余件,为研究该批漆器的制造工艺及保护修复方法。选取多个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含水率、木胎种质、漆膜和漆灰成分多项检测。结果显示:木胎漆器含水率远大于夹纻胎;木胎漆器材质有楠木、梓木等;底漆层厚度大于面漆层;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HgS,黑色颜料为C,白色颜料中含Ag较高;漆灰中含有大量SiO_2和CaO。本研究成果为研究夹苎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七八年在山东省莱西县岱墅村东群众习称“点将台”的高地上清理了西汉古墓两座。出土器物有:铜器、陶器、玉石、漆器等。其中漆器有七十多件,玳瑁形漆盒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件。 玳瑁形漆盒,通长17.5,高12厘米,木胎。外部髹黑漆,上作红与黄色花纹。内部全髹红色素彩。腹下两侧绘四足。头和上颔及背部作为上盖,下颔连在腹部作为盒身,上下颔中凿一浅槽,当中嵌有一小木栓,下端固定在下颔上,上端钻一小孔,上颔内横一小园柱插入小孔,头部为把手,将上下颔压合到一起,其盖便张开。底盖之间以子母口扣合。总之,造型生动逼真,为一珍品。但此盒由于地下水、无机盐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出土时饱含了水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2,(2)
1378年监利县福田公社在挖河工程中,发现了一座长方形券顶土洞小型砖室墓。经清理,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漆器,还有几枚开元通宝钱和几件已残的三彩陶罐。据初步鉴定,这批漆器,均系木胎,外表髹褐黑色漆,内表髹朱漆,无彩绘纹饰,造型精致,保存完整,其中有漆碗、漆盂、漆盘、漆勺、漆盒等。现分别简介如下: 大漆碗一件。椭圆形,花瓣状口沿,口径37.5、高12、底径21厘米(图版捌:1)。小漆碗二件。口沿似花瓣形,口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加固材料及修复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索一种适合于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保护的材料和方法,从而解决这类漆器的保护问题。通过试验比较,以水、乙醇和丙三醇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干燥地区出土漆器漆皮的回软修复材料;选用乳液型粘合剂与纸、绢、古代木材作为回软漆皮的加固材料;选用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与Paraloid B72丙酮溶液为渗透加固剂,对三件糟朽漆器加固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表明,本方法为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一种科学易行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M8为高等级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该墓出土了以漆木器为主的各类文物400余件,其中尤以黑、红两色竹蔑编织而成的髹漆竹席最为精美。为开展彩漆竹席脱水保护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现代分析仪器对竹席漆膜的成分及表面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髹漆文献资料探讨了漆膜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城阳城彩席中的黑色漆膜为大漆自然显色,红色漆膜是大漆掺加朱砂调制而成;黑色漆膜表面较为平整,漆膜与胎体结合紧密,红色漆膜表面相对粗糙,结构较为疏松;竹席漆膜的厚度在0.02~0.03 mm之间,应是由大漆涂刷至少3~5次制备而成。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彩漆竹席的脱水保护及展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彩漆主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行  程丽臻  李澜 《文博》2009,(6):463-467
采用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研究员发明的乙二醛复合液法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棺,漆棺脱水处理后色泽正常,保持了脱水前的色彩,未发生开裂变形,强度与脱水前相比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漆器修复过程中的回软程度,自行研制了一种能够表征面积微小、形态不规则的脆弱漆膜强度的夹具。该夹具与万能材料试验机配合使用,可对漆膜回软前后的强度进行定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陕西兴平墓葬出土的一明代漆棺残片,经聚乙二醇水溶液回软处理后,膜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回软修复效果良好,该工作对亚浸水类型漆器文物的回软修复、保护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地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玉泉古琴漆膜、丝弦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多种分析方法,针对古琴的微观形貌、层次结构、组成成分及髹漆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古琴的琴身部分由木胎层、漆灰层、底漆层和色漆层构成,底漆层的运用为漆灰层和漆膜颜料层起到了很好的桥梁连接作用。在玉泉琴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垸灰髹漆工艺,以增加古琴的机械性能与防水性,同时增加其演奏效果,其漆灰层的主要物质为骨灰。FTIR结果表明琴弦为动物性纤维;此外,提取离子技术、AMDIS加Excel漆器表征系统(ESCAPE)漆膜有机质鉴定结果表明漆膜层主要由漆液、干性油和淀粉组成,且漆液来源于三大漆树种类(Rhus verniciflua、Rhus succedanea和Melanorrhoea sp.)中的Rhus verniciflua-Urushiol(漆酚)。现代表征仪器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取了古琴所蕴含的隐匿信息,研究结果从侧面揭示了古琴的保存状态、物质组成、层次结构和髹漆工艺等特点,为出土漆器保护修复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犁是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属于痕迹文物。出土时木构件痕迹饱水,为暗褐色、开裂严重、整体呈腐蚀状,非常脆弱。针对器物的保存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保护方法:木构件痕迹的脱水保护、底托的加固制作、木构件粘贴复原等,使文物得以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9.
慈利白公城遗址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木质井壁及少量其他木质文物,为了解这些木材的特点,以及为木材保护提供相关的参考,通过徒手切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该遗址出土的10件木质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1件为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1件为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2件为湖南杨桐(Adinandra. acutifolia Hand.-Mazz.),2件为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4件为润楠(Machilus pingii Cheng ex Yang)。通过实验结果,初步推测井壁的制作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工作,此时已经在选择性地使用木质井壁原料。从树种适宜生长的环境上看,同时期该遗址附近可能是以阔叶材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20.
史前漆膜的分析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漆膜分析的三种主要方法:裂解质谱,红外光谱,裂解色谱。通过大量实验比较了各种方法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以裂解色谱/富里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来鉴定漆膜,并对影响裂解反应的因素及色借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可以重复,具有特征性的漆膜高分辨裂解色谱图,同时对裂解色谱图中主要组分作了定性鉴定,提高了裂解色谱法分析漆膜的可靠性。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小,共存杂质影响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应用核分析技术对河姆渡,良诸庙前遗址出土的二件红色涂料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证实了河姆渡出土的红色涂料木碗上的涂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生漆漆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