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较为普遍,但红山文化积石冢却鲜有介绍。通过对赤峰市喀喇沁旗发现的7处红山文化积石冢分布情况、地理环境及采集遗物进行详细介绍,对积石冢典型器——筒形器及其他实用器进行分析,比对与相邻地区的红山文化积石冢相互关系,探索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积石墓的渊源,为研究红山文化积石冢、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徐昭峰 《考古学报》2019,(2):143-162
<正>目次一典型遗址二文化编年三文化辨析四文化谱系五交流与融合六余论辽东半岛南端指西起渤海东海岸、东至长海县的海洋岛、东北至丹东,南起黄渤海交界处的旅顺老铁山,北至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与营口、鞍山交界的千山山脉一线以南。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至1949年以前对老铁山积石冢、文家屯、四平山积石冢等的调查研究。1949年以后,发现了一系列相关遗存。具有编年意义的发掘是在1978  相似文献   

3.
2005年,对辽宁大连市土龙子4~7号积石冢进行清理。各冢均由数座长方形石砌墓室组成。墓室铺垫地石,再以石板、石块砌筑四壁,墓顶用多块石板封盖,墓室之上再积石堆垒。埋葬方式为多人二次或多人多次葬。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冢群的年代应为庙山青铜时代遗址上层文化时期,距今约3000年。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墓葬有许多引人瞩目的特点。只葬玉器,不葬或基本不葬陶、石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牛河梁遗址已正式发掘的积石冢共4个地点,它们是第二、三、五和十六地点。牛河梁第二地点(编号牛2)为多冢组合,东西一线铺开四冢一坛,一、二、四号冢都出有多座墓葬。一号冢(Z1)已发掘墓葬26座,它们的随葬品出土情况是:只随葬玉器墓14座,随葬玉器同时随葬石器墓1座(石器为石钺1件),无随葬品墓11座。未见有随葬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大连岗上类型积石冢和欧亚草原石板墓文化的关系,证明了岗上类型积石冢产生的变化应与石板墓文化向东南的输出有关。在相距如此之远的两种文化之间产生的交流与影响,萨满教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9月18日,在清理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时,在积石冢的中心部位,发现了1座中心大墓(M1),遂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至20日清理发掘结束。现将发现情况简报如下: 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东北直线距第一地点神庙遗址约2公里,系一略呈北陡南缓、有多处片麻岩露于地表的  相似文献   

7.
禹山41号墓是高句丽重要的积石石室壁画墓,以往学界对于该墓时代的推断分歧颇大。本文通过该墓与将军坟及其陪冢的形制对比,主室正壁壁画的时代特征,以及该墓出土遗物的类型学研究,将禹山41号墓的时代推定为5世纪后叶晚段,并根据这一结果,将高句丽墓制由积石墓向封土墓的过渡下限定为5世纪—5世纪末。  相似文献   

8.
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河梁遗址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通过不同地点的发掘工作,基本上搞清了分布范围和总体布局。在牛河梁遗址第Ⅱ、Ⅲ、Ⅴ、ⅩⅥ号地点的积石冢内,相继清理出一批层位关系明确的石棺墓,墓中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石器比较少见。这批玉器种类齐全,组合关系完备,特别是多数石棺墓保存状况较好,且经过正式发掘,玉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十分明确,对于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琢玉水平、用玉制度、玉礼制成因及内涵等  相似文献   

9.
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经多年连续发掘,共揭露出6个大型积石建筑单元。以圆形祭坛为中心,其他5座积石冢丘分别排列其东西两翼和北侧。四号积石冢紧邻祭坛的东侧,是该地点中面积最大,结构也最为复杂的石筑冢丘,在它的南半部叠压有一片人工铺砌的碎石层面,其间分布多座形制特殊的彩陶筒形器墓。1989~1996年间在这里先后清理了6座此类形制的墓葬,因四号冢全部发掘工作尚未结束,现择其中3座(编号:89NⅡZ4M5、93NⅡZ4M6、96NⅡZ4M7)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句丽前期中期墓制的积石冢,分布于从鸭绿江及秃鲁江流域、浑江流域、清川江,直至大同江流域,乃至汉江流域。下面,按每一河川流域,以积石冢为中心,掌握古坟的分布状况;当然,在年代上也包括国内城、平壤城时代的古坟。  相似文献   

11.
E. M. Clifford 《Folklore》2013,124(3):125-126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Hill Pits presents to the Industrial Archaeologist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items for study and speculation. Not only are there the remains of the pit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 major part of the system of communications that linked the workings with the Blaenavon Ironworks, now in the care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les. This system of communications comprises a tramroad and inclined plane with the remains of a brake engine at the head of the latter.

This paper is the result of field work conduc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epartment of Extra-Mural Studies,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by the Blaenavon Class in Industrial Archaeology.  相似文献   

13.
初识白狼山     
逸凤  龙飞 《旅游纵览》2008,(10):16-17
<正>炎炎夏日已经过去,听说建昌有座风光不俗的"白狼山",便在"秋老虎"还逞余威的时节,领略了那里的雄奇与秋色斑斓的美妙凉意。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William Robert Geddes. 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 (Hmong Njua) of Thai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6. xviii +274 pp. $21.25.

James W. Hamilton. Pwo Karen: At the Edge of Mountain and Plain.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The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Monograph no. 60, 1976. xxiii + 354 pp. $12.95.  相似文献   

18.
19.
辽代夹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对辽代"夹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山西通志>及<绥远省通志稿>把夹山定在今包头市东五当召谷,与史料记载及考古调查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受<辽史·地理志>的错误造成的.另有认为"云内州的夹山.必在土默特左旗的万家沟境内是无庸置疑的"①.笔者认为辽代云内州之夹山,即今大青山.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manufacture of wrought iron by the puddling process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UK and in Shropshire. Commercial production ended in 1976 when the firm of Thomas Walmsley and Sons Limited ceased its manufacture at their Atlas Forge in Bolton.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is to reconstruct and operate a wrought iron manufactory at its Blists Hill Museu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ature of the intended re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manning and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its 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