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史书柜     
<正>《亚鲁王书系》(曹维琼卢现艺麻勇斌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2.12定价:1880.00元责任编辑:宋健谢丹华张忠兰闵英本书一套三册,《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史诗颂译》以苗汉对照的形式,完整地、系统地整理翻译苗族口头传颂千年的英雄史诗《亚鲁王》。《歌师秘档》用田野考察方法,采访苗族歌师70余人,记录了歌师们拜师学艺的传奇故事。《苗疆解码》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传颂的区域、族群、生态环境、生存方式、颂唱场景、史诗变异等方面,整理记录《亚鲁  相似文献   

2.
在苗族西部方言各次方言和土语区广泛传说着关于亚鲁的故事,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建房造屋、节日欢庆、人生礼仪等不同场合,唱诵《亚鲁王》是重要的仪式性内容。《亚鲁王》与苗人息息相通,以英雄神明的声威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苗族人在生产、生活、生长过程中的护佑神。在苗族人口传心授的记忆中,这位英雄的王城和战死的地方并不遥远,苗语称为"格桑"。"格桑"在何处,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苗族西部方言各次方言和土语区广泛传说着关于亚鲁的故事,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建房造屋、节日欢庆、人生礼仪等不同场合,唱诵《亚鲁王》是重要的仪式性内容。《亚鲁王》与苗人息息相通,以英雄神明的声威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苗族人在生产、生活、生长过程中的护佑神。在苗族人口传心授的记忆中,这位英雄的王城和战死的地方并不遥远,苗语称为“格桑”。“格桑”在何处,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方以荷马史诗为范例建构起来的"英雄史诗"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一是凭勇敢获得财富和荣誉。"英雄史诗"只是解读《亚鲁王》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囊括其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在苗族丧葬仪式上面对亡灵展演的史诗《亚鲁王》是一种活在民间仪式中的文学,它以仪式展演为主要生存形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活态性。  相似文献   

5.
亚鲁王文化横空出世,对如何保护与开发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如何利用旅游开发模式,寻求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格凸河亚鲁王城旅游度假区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歌师是研究者对史诗《亚鲁王》唱诵者的称呼。在麻山他们被称为“东郎”(苗语音译)。苗族“信鬼好巫”,歌师即巫师。苗寨人们认为歌师能穿越时空,能与天地沟通,能与祖先交流,能与鬼神对话。巫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老病死离不开巫师,婚丧嫁娶离不开巫师,农事安排离不开巫师,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祖离不开巫师……巫师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由鲁惟一、夏含夷主编的《剑桥中国先秦史》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14 8页 ,正文 10 32页 ,共分 14章。剑桥大学鲁惟一和芝加哥大学夏含夷共同撰写的《导言》,介绍了先秦史的研究历史及近代以来考古学的冲击 ,以及研究资料和本书的特点。夏含夷和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吉德炜分别撰写的《历法和年表》及《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则为本书提供了时空框架。前者不仅较明确地将商周的分界定为公元前10 45年 ,而且还提供了一份自武丁以下各王在位的年数 ;后者则相信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古代中国文明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第 1…  相似文献   

8.
孔广森是清代公羊学复兴的先驱人物,其《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为清代首部《公羊》新疏。然自晚清以来,所谓孔广森及其《公羊》著述"不明家法"的论断,几成常识。本文首先对已有论断所依据的主要文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作了较详细的逐段解读,试图指出以往研究在引用该《叙》时存在的误读、误解及断章取义之处;其次,则集中讨论了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这一公羊学重要概念的隐曲。本文的结论是: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实由其圣门后裔的家世、其身历家变的个人际遇、以及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及其有关《春秋》的御制解说等诸因素相互激荡所致。由此一念出发,使其不得不避用何休所归纳的"三科九旨",而取"实与而文不与"的曲径。虽然如此,其别立之"三科九旨"亦本于《公羊》先师;其阐发经义谨守《公羊》义例;其于何休《解诂》,则志在强其守卫,去其粗鄙,导之使通,培之使高,实为《解诂》功臣。至于孔氏所以被后人讥为"不明家法",则当于所谓《公羊》"家法"之外,另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官修《明史》过程中对于《王守仁传》的归属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结果以《明史》不立《道学传》。《王守仁传》归入大传不入《儒林传》而告终,争论的背后却隐含了史馆内存门户之见及其尊崇程朱理学的官方主流思想。《明史·王守仁传》主要取材于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尤侗《王守仁传》、万斯同《明史稿·王守仁传》、王鸿绪《明史稿·王守仁传》。《明史·王守仁传》的成书符合清官修《明史》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0.
金毓黻是20世纪中国东北史学、东北文献学研究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曾对高句丽好太王碑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调查。金毓黻的好太王碑研究成果收录于《静晤室日记》《辽东文献征略》《奉天通志》《东北通史》等著述之中。为了深入研究好太王碑,金毓黻曾亲赴辑安实地考察好太王碑。《静晤室日记》和《辽东文献征略》中收录的好太王碑释文为金毓黻转录于《东北》杂志1924年第2期中佚名的好太王碑释文。《奉天通志》中的好太王碑释文是金毓黻以《东北》杂志中的好太王碑释文为基础并参照当时所见好太王碑拓本而作出的释文。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深入探讨《元史》列传史源,应着眼于列传个案的研究,个案中包含着颇为特殊的现象。《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为父子合传,用相关文献比勘后发现:昔里钤部传未从王恽所撰反映该传主生平的《大元故大名路宣差李公神道碑铭并序》取材,却与姚燧所撰反映爱鲁事迹的《魏国公谥忠节李公神道碑》相应内容类似,而爱鲁传史源又与姚燧所撰碑文无涉。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昔里钤部及爱鲁列传的史源并非出自元人碑文,而有可能源自元廷编辑但已失传的《后妃功臣列传》。《后妃功臣列传》此二人传记由不同的人撰写,《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又分别由不同的人执笔,后经总裁之手合为一处。王恽所撰碑文保存了昔里钤部治理汉地的一段史料,殊为可贵。据此碑文等资料可对昔里钤部、爱鲁传的缺误进行补遗正讹。  相似文献   

12.
古代徐国的位置在今安徽省泗县北。据《尚书·费誓》,徐在周初(公元前12世纪)似偪近鲁,后来南迁至今安徽省境内。《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徐县条下,班固自注:故国,盈(赢)姓。(可参阅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汀本第108页)关于徐国的历史,由于司马迁《史记》未为之立世家以记述,古史又残缺,所以不大为后人所知。徐之国君,可稽考的仅偃王、驹王二人。徐驹王仅见于《礼记·檀弓》,《檀弓》中记徐大夫容居之言:“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位驹王虽武功卓著,但他究竟生活在什么年代,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是无从得知的。徐偃王远较驹王煊赫,史料也较丰富(虽然内中舛误的甚多),可以约略考见其生活的年代。本文打算就此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3.
拙作《勘补》一文发表于《文物》1996年第2期,现将上文存在的遗缺与不足之处,补正如下。 1.墓志第23行曰:“夫人重衮,故实六宰相之女也,升天皇帝(即太祖)之甥。”关于羽之岳父实六,史载与其名氏相似者有萧室鲁(或曰实鲁)。据《辽史》本纪,“太祖四年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列传中又称太祖妻应天皇后为敌鲁女兄,微误),“神册二年以后弟阿古只为统军”。此后本纪中在阿古只之下接连提到萧实鲁与室鲁的名字,如“实鲁为先  相似文献   

14.
一、顾炎武提出的问题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邵立志 《文史月刊》2012,(Z3):95-95
<正>一、历代关于《敞笱》主旨的歧说《敞笱》的主旨,历来分歧较大,有不同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以下几种:(一)刺文姜说《敞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作《敞笱》诗者,刺文姜也。所以刺之者,文姜是鲁桓夫人,齐人恶鲁桓公为夫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于齐与兄淫乱,为二国之患焉,故刺之。文姜淫乱由鲁桓微弱使然,经三章皆是恶鲁桓以刺文姜也。此诗鲁桓身后所作,故首《序》直言刺文姜也。(二)刺鲁庄公说  相似文献   

16.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藏陈畏人抄本《秣陵秋传奇》应为最终校定本;《秣陵秋传奇》作者为泰州徐昫,与诗人鲁一同为密友,传奇男主角鱼甫卿的生活原型即是鲁一同;校订者吴涑为清末民初清河学者、诗人,鲁一同密友吴昆田之子;传抄终校者陈畏人为清末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淮安藏书家。  相似文献   

17.
《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尚书金》经说考论——兼论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易宁《尚书金》是记载西周初大政治家周公事迹较为集中、内容也较为丰富的一篇先秦儒家经典文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叙周公生平行事,几乎全部引录《金?..  相似文献   

18.
鲁、齐、燕的始封及燕与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齐、燕的始封及燕与邶的关系陈恩林一关于周初鲁、齐、燕的始封年代,史学界有两说:一说依据《史记·周本纪》,认为鲁、齐、燕始封在武王时,这是传统看法,学者多宗此说;一说综合《史记》、《逸周书》等文献,结合出土铭文,断定鲁、齐、燕始封在成王时,是周公平...  相似文献   

19.
王财 《文史天地》2009,(7):42-47
鲁庄公(公元前705—662年),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世国君。自从《曹刿论战》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后,鲁庄公就成了曹刿的反衬,“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孙绿怡,《中华文学鉴赏宝典》)从而认定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无能;他急于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这种对鲁庄公的片面的、极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出于对历史负责、对鲁庄公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鲁庄公进行全面的考证和作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8,(6)
《文物》1977年第9期《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法书》一文,著录了王詵自书《颖昌湖上诗、蝶恋花词》合卷,并简单介绍了王詵的生平,于王詵的生卒年则"不详"。我于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11月印行的《中国画》创刊号,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2月印行的中国画家丛书《王詵》中,知道王詵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