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良旭 《江淮文史》2011,(3):167-168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爱好写作。这一切,都对海明威的人生和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读者通常从字里行间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不言而喻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中的语言。措词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和读者对作者的喜爱程度。本文作者通过阅读海明威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了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海明威大概是中国人最熟知的美国作家之一,但我想大部分从教科书中认识他的人也仅仅是知道他是个作家而已。我们教育之中的大是大非观念,把海明威渲染得正面、刚直,但如果仅仅是那样,海明威是无法写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的。作为他最喜欢的居住地之一,西礁岛记录了他复杂而绚丽的半生光阴,也让后来人有机会一窥他的过去。海明威一生到处游走,奔走于革命、战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都给我说起过"卢惠龙才情",但当时对我来说应该属于"传说"。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卢惠龙才情",是他1992年接任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后,以极大热情和气魄出版"贵州文学丛书",以及他为该丛书所写的那篇"总序"。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离开佛罗里达,我终于回到太平洋西岸。海明威毕竟与我们隔着大洋,他的年代毕竟遥遥而去。中国文学历史绵远,自有辉煌。贵州文学也  相似文献   

5.
“古巴人”海明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斯特罗是海明威的铁杆书迷,并和他一样喜爱钓鱼。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时,卡斯特罗参加了海明威举办的钓旗鱼比赛。满以为自己能夺冠的海明威以几十磅之差败给了身强力壮的大胡子领袖。其实,两位英雄又岂止在钓鱼一事上惺惺相惜,海明威对革命的卡斯特罗一向怀有好感。他说:”我祝卡斯特罗走运,一切如意!古巴人民第一次感到了做主人的光荣。”  相似文献   

6.
刘宏 《华夏地理》2003,(4):88-91
卡斯特罗是海明威的铁杆书迷,并和他一样喜爱钓鱼.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时,卡斯特罗参加了海明威举办的钓旗鱼比赛.满以为自己能夺冠的海明威以几十磅之差败给了身强力壮的大胡子领袖.其实,两位英雄又岂止在钓鱼一事上惺惺相惜,海明威对革命的卡斯特罗一向怀有好感.他说:"我祝卡斯特罗走运,一切如意!古巴人民第一次感到了做主人的光荣."  相似文献   

7.
1941年春,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且7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以美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到中国进行考察。临行前,美国财政部长哈利·德克斯特·怀特召见了他,告诉他赴华的任务是:调查国共关系,并写出调查报告。正巧,海明威新婚不久的妻子玛莎受馆里尔》杂志委派,到中国采访抗日战争的实况。1941年3月初,海明威夫妇到达香港。25日,由香港抵达粤北重镇、广东战时省会韶关。孔祥熙的私人秘书夏晋熊陪同海明威访问。第二天,海明威拜访了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广东省长余汉谋,余汉谋就广东战区战局向海明威作了详细介绍,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8.
肖瑞宁 《神州》2012,(23):8-8
战后美国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涌现出像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等一系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反映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本文将以Hersey的《广岛》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徐光硕 《世界》2007,(8):86-87
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回忆海明威初到巴黎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第次见到海明威的那个下午,他的样子。他是个相当英俊的青年,23岁。这之后不久大家就都26岁了。那是属于26岁的时光。在那两三年所有的年轻人都26岁。”  相似文献   

10.
李景贤 《百年潮》2007,(12):67-71
斯大林从青年时代起,就在俄国投身革命。他虽是格鲁吉亚人,但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的功底深厚,传承了普希金语言那种朴实无华、用意深邃的神韵。  相似文献   

11.
周华娟  胡金 《沧桑》2010,(2):158-159
翻译海明威的作品向来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论文立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快乐生活》为题材,深入分析了小说的两个译本,即由鹿金先生和张祥麟教授分别翻译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从而得出翻译文学作品应遵循"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翻译海明威的作品向来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论文立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快乐生活》为题材,深入分析了小说的两个译本,即由鹿金先生和张祥麟教授分别翻译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从而得出翻译文学作品应遵循"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从青年时代起,就在俄国投身革命.他虽是格鲁吉亚人,但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的功底深厚,传承了普希金语言那种朴实无华、用意深邃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1941年3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从旧金山乘飞机到达香港,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他要亲临中国战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21,(6)
正海明威是美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谈到他青年时代就读过的美国作家作品时表示: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  相似文献   

16.
靴筒诗抄     
俄国乌克兰革命民主党诗人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谢甫琴科(1814—1861)是农奴出身。1838年,他在画家勃柳洛夫的帮助下得以赎身,成为自由人。他的诗歌对乌克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建立者。  相似文献   

17.
洪发 《旅游》2000,(8):44-45
有时,人们看见他穿着大裤衩,脚上是一双巴斯克皮鞋或是一双白色网球鞋,几乎从来不穿袜子,沿着主教街步行,这一切都不禁使人想起在那部《海湾的岛屿》中描述的那条散发着独特的烤咖啡气味的小路,那是一种”比早晨喝上一口更为浓烈的感觉”,是闻到雪烟茄的那种令人愉快的味道……美国著名小说家埃尔斯托·海明威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这座小庄园距哈瓦那仅半个小时的车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小说《为谁敲丧钟》(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海明威已经誉满人…  相似文献   

18.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流畅、传神,其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可谓多艺兼通,有着独特而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刘琳  张蕾 《神州》2012,(15):2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厄内斯特·海明威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以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创造出的一系列"硬汉子"形象。这些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能够在厄运到来时都有平静地想自己的命运挑战,能够在破碎处站起来。从他们身上,读者可以受到精神的鼓舞,获得无穷的奋斗力量。文章以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在其作品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对"硬汉形象"展开论述,从而总结出这些"硬汉"的性格特征——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最后揭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对欧美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新魁,字星桥,是当代著名的中年语言学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广东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社科联委员、广州国学研究社社长。 1935年10月,李新魁先生出生在广东省澄海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六岁开始在家乡念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又阅读了家中收藏的大量古书及当时的新式文学书籍,所以自小酷爱文学。十二岁时,他进入正规小学念五年级;1950年毕业后,考入澄海县第一中学。念初中三年级时,他开始写诗,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完全沉迷于文学的学习和创作之中。在高中期间,他负责编辑学校的黑板报《澄中日报》,经常在上面发表诗作,因而得了“诗人”的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