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有辽一代,在诸多手工业及建筑行业中,均有大量的工匠存在。出土石刻文字表明,辽朝工匠的类别,除了人数较多的"木匠""石匠"外,还有诸如"砌匠""铁匠""瓦匠""锻匠""贴金匠""画匠"等等。辽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至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各类工匠"作头"管理,二是建筑行业各部门"提点""勾当"类官员管理,三是手工业大类行业"使""都监"等官员管理。少量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朝初年应仿唐制,中央设有"将作监"等管理全国手工业及建筑行业的职能机构。但其是否确凿,还需深入发掘石刻文字及传世文献资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相似文献   

4.
<正>“千斯仓”版、“行在会子库”版是民国时期披露的宋代纸币印版,声名显赫,是研究中国古代纸币史难以绕开的印版实物。遗憾的是,迄今两版研究仍有许多疑问未能澄清。时值纸币诞生千年之际,笔者在参与起草、发布《成都会议共识》工作中梳理典籍文物,有所领悟,现将两版综合考证辨析,以期正本清源,推进“千斯仓”版、“行在会子库”版的性质和断代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脉书》简5至简6的"在戒,不能弱,为闭;其塞人鼻耳目,为马蛕"的意义,历来学界说法不一,无有定论,难点在"戒""弱""闭""马蛕"四个字词的训解。通过对《脉书》全文意义的考察,并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义和记录的疾病部位、症状等,对这四个字词及其所在句义进行再考辨,得出结论:"戒"通"革",义为人体表面组织的内层;"弱"义为曲;"闭"义为壅塞不通;"马蛕"之"蛕"通"痏",义为疮疡,"马蛕"义为大疮疡,即同时产生于鼻、耳、目之疮疡。全句意为:"病生于人体表面组织的内层,(身体)胀阻不能弯曲,为闭病;发展到壅塞人鼻、耳、目,为大疮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路振《乘轺录》中"韩统军"和"齐妃"的身份进行了考证,认为"韩统军"是辽朝玉田韩氏家族韩匡美之子韩瑜;"齐妃"是承天太后萧绰之姊,即辽太宗耶律德光子齐王罨撒葛之妃。  相似文献   

7.
国货歌为了说服民众购用国货,采用了大量文学修辞与政治谋略来阐释国货消费的政治意义。这些修辞与谋略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精神深处的内在"戏码"。中国文化人在这些"戏码"的规约下,有意无意操控塑造了文化"他者"即洋货的形象,也操控了"我者"即国货的形象。国货歌对国货消费的意义阐释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来完成:丑化或者妖魔化外国货品,赋予其"猛兽""吸血鬼""强盗"及"恶魔"等意象;美化或理想化国货,歌咏其"真真好""呱呱叫",赋予其价廉物美、质压群雄的特点;强势引导消费者选择国货:爱国就要爱国货,消费了国货,才是"同胞""朋友""知音""爱国者",否则就是"亡国奴""养强盗者""山中豺狼""冷血动物"等;在憧憬未来的景象中,为人们勾画"国货全球都欢迎""咱们中华要称雄"的美好画面。"国货歌"的作者们通过这些方式构建起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国货"符号。这个符号穿越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的藩篱四处流播,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说“?功”     
通过对文字、文义及文例的分析可知,西周金文中的"?功"义同"武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犹如文献的"军功""战功"等;与金文及文献常见的指"武事、戎事、兵事"的"武功""戎功""戎工""戎公"等含义有别,与作"大功"讲的"戎功"义亦不同。禽簋铭文中的"?"字应释作"?",训"占",所谓"禽有?祝",即伯禽负责占卜、祝祷有功,因而受到成王的赏赐。  相似文献   

9.
殷墟甲骨文中有"工""司工""百工""多工""左工""右工"等卜辞,学术界以往的释读不一。本文从考古学角度着手理解,分析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作坊与都邑的空间关系等资料,认为"工""司工""百工""多工""左工""右工"等卜辞可能与工匠、手工业作坊(群)或其管理者相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辽朝在州县系统实行五道制 ,道统辖京府州县。直到近一二十年 ,方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本文指出五道制的始作俑者是今本《辽史》的编纂者。元代史官认定辽朝州县分隶五京道 ,一是受前代以五京为中心排列州县的编纂体例的误导 ,二是受《辽史》本纪有关记载的误导。实际上 ,辽朝实行府、节镇州—防、刺州—县三级行政制度 ,并踵唐五代惯例 ,以道指称节度使辖区 ,有时或指直隶朝廷、宫卫的防、刺州。辽朝效法宋朝的转运使路制 ,在州县地区相继建置了八个专司理财的路。这种理财路 ,迄今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本文考证了八路的建置时间、职官设置及其职责。指出八路计司官的遴选 ,反映了辽朝选官用官制度的若干原则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五代中期,辽朝一度入主中原。穆宗耶律璟即位后,契丹转攻为守。对于辽朝与中原政权关系史上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以往研究归因于穆宗所代表的草原本位政策,主要证据是史籍所谓耶律璟"睡王"一称及其"汉地还汉"之言论。本文对穆宗朝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及耶律璟个人生活作了系统考辨,指出穆宗朝契丹政权之汉化及部族之农业化均有深入发展,其对外转向稳健,是中原重趋统一之结果,并非出自所谓草原本位政策。历代士人及现代史家对宋太祖"先南后北"战略的批判,很大程度建立在对辽穆宗的错误认识之上。关于辽穆宗史实之澄清,不仅可推进辽朝历史发展整体脉络之理解,且对五代宋初政治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尹光方鼎"(旧称"逦方鼎""乙亥父丁鼎")与"听簋"(又名"逦簋""京簋")的定名素有较大争议,"逦""唯各""■""享京"等字词的断句与解释是整篇铭文释读与确认器主的关键所在。"逦"是动词,佐匹、襄助之意。""读为庭或廷。"各"与"享京"分别是两器的受赐对象与铸器者,故应定名为"各方鼎"(或"各鼎")与"享京簋"。  相似文献   

13.
《辽史·地理志》所言“兵事隶/属”指州、军、城在军事上隶属相应军事机构;仅言“隶/属”者,指民政、军事皆由军事机构管理。《辽史·地理志》其他未载明“兵事”隶属关系的州、军、城隶属于五京留守或留守兼任之军事机构长官。《辽史·地理志》提及的军事机构,可分为高级与中级两个层级。二者辖区加上节镇,共同构成辽朝三级军事区划。高级军事区划“军事路”共九处,包括“五京路”和西北路、西南面、东北路、辽西路,覆盖辽朝全境;中级军事区划位于高级军事区划内,往往为高级军事机构分支机构或因事而置,且时常调整;低级军事区划即节镇辖区。辽朝军事路与五京道、财赋路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军事路的设置受到五京道影响,物资则依靠财赋路提供。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中,笔者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为题,概要讲述了经济史、财政史研究中的"经济史""重农抑商""轻徭薄赋""量入为出""量出制入""财政""税收""税率"等相关概念。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是泛泛而谈。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国北方一个极为特殊的王朝,辽朝对中国的一大贡献是推行了"一国两制"。如今,在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代墓葬里,那些屡经劫难幸存的壁画,就像无声的"老照片",鲜活逼真地反映了辽代"一国两制"下与众不同的贵族生活与市井百相……  相似文献   

16.
辽朝制度承唐仿宋,其中即包括与边防制度有关的"边铺"的置设。辽朝政府在与周边国家、境外部族接壤的边境线上,设置了大量烽燧边铺。史料所见有"口铺"与"烽铺"两大类。驻守边铺的烽卒铺兵,执行侦察候望、牒报警传等任务,并协助"巡马"等边防军人巡边扰敌,起到了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之作用。辽朝"边铺"的上级管理部门应为设于边疆地区的边防诸司军事机构。  相似文献   

17.
辽夏封贡关系开始于公元986年李继迁附辽并接受辽朝册封,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辽夏封贡体制受到辽、宋、夏三极政治格局的强烈影响,以"澶渊之盟"为转折点,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辽朝奉行"联夏抗宋"方针,是辽夏封贡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因辽宋夏三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辽夏封贡关系由发展走向破坏、最后又恢复。在辽夏封贡体系之下,两国保持着册封、进贡、朝贺、吊祭等朝贡活动往来,并且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密切互动和联系。在辽朝的朝贡体系中,西夏属于辽朝的"外圈"朝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自陈东原于1932年在《学风》上刊载"教育史话之五"阐述辽朝科举与教育算起,学界对辽朝教育史研究几近90年,但真正将辽朝教育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则是近30年来的事情,以陈述于1987年发表《辽代教育史论证》(《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为标志。尔后,国内外学界陆续发表多篇辽朝  相似文献   

19.
国风 《沧桑》2008,(1):94-96
本文通过"礼"的实践、"仁"的意境和"仁""礼"之间的关系分析,阐述了孔子的"仁""礼"观。  相似文献   

20.
辽夏封贡关系开始于公元986年李继迁附辽并接受辽朝册封,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辽夏封贡体制受到辽、宋、夏三极政治格局的强烈影响,以"澶渊之盟"为转折点,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辽朝奉行"联夏抗宋"方针,是辽夏封贡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因辽宋夏三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辽夏封贡关系由发展走向破坏、最后又恢复。在辽夏封贡体系之下,两国保持着册封、进贡、朝贺、吊祭等朝贡活动往来,并且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密切互动和联系。在辽朝的朝贡体系中,西夏属于辽朝的"外圈"朝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