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文博》202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命》第2号简:"先夫=(大夫)之■"中的"■"当为"风"字,指遗风、风范。"唐子仲濒儿"盘、匜上的"■"字、"■"字和《国差缶詹》上的"■"字以及齐陶文上的"■"字都可释为"■";"■(风)月"是物候历中对正月的称谓。  相似文献   

3.
《上博六·庄王既成》中表示舟船义的■字当分析为从"舟"、"■"声,读音与"蔡"相近,简文中可能读为"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战国楚简中的一些疑难字提出新的考释意见,讨论了曾侯乙简中的"■(夹)"字,信阳楚简中的"■(登)"和"来"字,以及新蔡楚简中的"■"字。  相似文献   

5.
仔细分析字形,郭店简《语丛三》简20中旧释为"春秋"之字或当改释为"告穆","告穆"当读为"昭穆";结合中山王器中的"■"字,将清华简《管仲》简6中的"贤■以亢"读为"贤德以伉"。  相似文献   

6.
张峰 《江汉考古》2022,(1):116-121+28
楚简屯、毛、丰、屰四者字形相近,尤其在合体字中,极不易区分,书手存在误写,学者存在误释。弄清四者之间的详细区别可以释读相关文字。如《清捌·邦家处位》简1■当释为“逆”,简7和8的■可能为《说文》“■”字异体,《上八·志书乃言》简3■似也当释为“■”。它们所从的“屰”有时可以简省最下一横笔,故《上九·灵王遂申》简4的■也应释为“逆”,《上八·命》简2的■也可能释为“■”。这种形体的“屰”是楚简常见写法,与毛、丰、屯,尤其是毛、丰字形基本相同,需要结合辞例辨别。另外,《清柒·越公其事》简32的“■足见”可能读为“指挛足蹇”,指的是手指屈曲、足跛。  相似文献   

7.
上博藏竹书第二册《从政》甲篇第19简的"■"当读为刿,意即伤害;所谓"■"字当释为誽,誽或当如本字解,或当读为毁。"饥寒而毋刿,从事而毋誽/誽(毁)"是说饥寒时不伤害别人,从政行事不要言语不正(毁谤别人)。  相似文献   

8.
李梅  王慧 《古籍研究》2003,(3):26-38
何琳仪先生所《战国古字典》,系统全面地对战国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是研究战国字的一部重要专。然书中所收望山简字形系采自摹本,与现通行的《望山楚简》一书编号不同,给读阅读带来不便。今将二编号对照列表如下,以资读参看。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尹诰》是久佚的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其价值十分宝贵。1号简"■"字,学者释读颇见分歧,据楚文字中"桀(傑)"字的构形,此字中间右部实从"匄",可读为"遏"。简文"夏自遏其有民"可与《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对读。  相似文献   

10.
遣伯盨有"用■眉寿"一句,不易解释。"■"字本文认为应释为"■",在铭文中读为"祈"。此字写法亦为楚简"忻"字两种异体提供证据。对于"■"字,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本文试在诸说基础上,重新考察其读法,将其读为"匄"。"■■"为同义连用,相当于金文习见的"祈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①第400——405号著录的平肩空首布币,其面文作下引各形(第五形为反书):(?)400(?)401(?)403(?)404(?)405原书未释。这个字右边的偏旁是屈膝弯腰的人形,可隶定为“卩”,左边则不知所从。这就是以往不能释读的症结所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缁衣》第1号简引《诗经》云:“仪型文王,万邦作(?)。”②这句话在郭店楚简《缁衣》中作“万邦作孚”,③传世本《诗经·大雅》作“万国作孚”。其中,上博简中相当于“孚”字的简文作下引之形:(?)《缁衣》第1号简这个字原书隶定为“(?)”。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则将曾侯乙简25、127旧释"裛"之字改释为"■";第二则把《九店楚简》56号墓简36旧释"幽子"之字改释作"■",读为"幼",简文读作"长者吉,幼者不吉";第三则将《九店楚简》56号墓简48旧释"左右"合文改释为"右左"合文,"右左"与"左右"同义,为并列式同素逆序同义词,"凡室,不可以盖右左之墙"中的"盖右左之墙"犹睡虎地简"筑右序"、"筑左序"。  相似文献   

13.
包山楚简中所涉及的人名很多。本文从古文字的字形、音韵出发,对其中的一姓二名三个字形提出新的意见:将"■"字改释为"■","■"之异体,疑与鲁之"■"邑有关;将"■"字改释为"■","■"、"害"均可能作为声符,但以从"害"得声的可能性更大;将"■"改释为"■",从"身"、"厷"声,"肱"之异体。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江汉考古》2012,(1):107-110,99
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释为"耆州"的"耆"字改释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相似文献   

15.
天星观简中记有"涉"和"■",其辞例大多记录在"韔"、"箙"之后,正好与曾侯乙墓简中"聂"的相关辞例相吻合。曾侯乙墓简整理者将"聂"读为"摄",训为"缘"。"涉"、"■"二字与"摄"声韵均近。因此,"涉"、"■"二字的音义,应该与曾侯乙墓简中的"聂"相同。  相似文献   

16.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2006,3(5):106-107
此字古文字作如下等形体:西周中期央(孟蕊①“需西周晚期再(伯公父匿②春秋时期”字所从)“需”字所从)蔡侯残钟)期三晋系不(《侯马盟书》裤(《侯马盟书》下(《侯马盟书》希(《侯马盟书》示(《侯马盟书》示(温县盟书)楚系香(《包山楚简》194·4) 85·23) 154·l) l·30) l·41) (《包山楚简》(九店楚简) 2) 218)西(《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16)灭(《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1反)曰(《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需”字所从)秦代(峰山刻石) (《说文》篆文)而而《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  相似文献   

17.
“■”字解     
《宋書·張暢傳》載,文帝時宋魏議和互贈禮物,"太尉以北土寒鄉,皮絝褶脱是所須,今致魏主。螺杯、雜粽,南土所珍,鎮軍今以相致。""粽"謂粽子,似難稱"南土所珍"。按,此處"粽"乃"■"之形訛。段玉裁《經韻樓集·與錢辛楣學士書論字》考之甚詳:  相似文献   

18.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9.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20.
近日读战国竹书《郭店楚简》,有几点心得,撰成此小文,供大家参考。(一)《老子甲本》:“人多智,而何物滋起。”(第30—31简)何物,“何”字释文原作左边一“奇”字,右边一“戈”字,释为“奇”字。李零先生《郭店楚简校读记》①(以下引李零先生之说均出自此书,不再作注)则径直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