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罗齐慧 《神州》2012,(18):13-13
中日两国相交的历史历史源远流长。虽然两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但是由于两国历史的不同,所以其文化的差异性也非常突出。本文主要从中日语言表达方式、中日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中日政治习惯方面进行了其文化差异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引起了广大的学者的极大兴趣。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以史为鉴,分析此成败的因素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日近代化中的“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大致在相同时间和相似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近代化的楷模,中国却在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除了两国面对的外部压力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对西方先进文化吸收的不同。同时通过对两国的比较分析得出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以期能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铁路在河南近代交通运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成为河南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先行和基础部门,其对河南近代经济开发乃至当代经济发展都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所以,系统地探讨河南近代铁路建设的过程和特征,明确其在河南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绅士与日本武士分别是中、日两国封建政治体制的支撑力量,然在近世社会变迁过程中,二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不相同:日本武士逐渐由一封建社会阶层蜕变为例幕运动的主力,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而中国绅士不但没有演化为倒清势力,相反竭力维护传统社会体制,阻碍了近代化的启动。这一历史反差是由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促成,本文拟从分析这两个阶层社会性格的差异入手而对此加以阐释。何谓中国绅士?史学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绅士是由官僚(包括现任官、离任官及进士)和未任官的举人、贡生。生员、监生所构…  相似文献   

6.
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魏光奇在清末民初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全国许多地区均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县自治财政。这种县自治财政,不仅是当时中国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出当时地方自治所蕴含的中国行政体制近代化变革的积极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外部环境等多种原因,中英两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在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导致了两国在民族国家建立后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外部环境等多种原因,中英两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在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导致了两国在民族国家建立后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苏生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是近代中日两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进程。而外交活动又是其至关重要的方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之间曾经有过多次交锋。其中以甲午战争前后的交锋最为激烈,影响...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既臭名昭著又一度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很多论述依然脱不了其“奸雄”、“窃国大盗”等脸谱化概念。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由于袁世凯政治生涯前后期为官性质不同,前期扮演着臣子角色,后期则为一国当政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对中国近代起着不同作用,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将重点论述其施政过程中推进近代化的积极性贡献,同时指出在其登上权力顶峰后为所欲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近代化进程的反动性一面。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既臭名昭著又一度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很多论述依然脱不了其"奸雄"、"窃国大盗"等脸谱化概念。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由于袁世凯政治生涯前后期为官性质不同,前期扮演着臣子角色,后期则为一国当政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对中国近代起着不同作用,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将重点论述其施政过程中推进近代化的积极性贡献,同时指出在其登上权力顶峰后为所欲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近代化进程的反动性一面。  相似文献   

12.
翟婷 《神州》2012,(24):248-248
韩国是我国近邻的重要经贸伙伴,近年来两国不仅贸易发展迅速,而且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因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很多中韩合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面临占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高新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特点的分析,给企业提出了一些员工激励措施以利于中韩合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和长城防御体系在军事聚落的时空演变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南直隶海防和宣府镇长城是海防和长城防御体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防区。南直隶海防防御沿海倭寇,护卫南京城;宣府镇防御北部势力入侵,护卫北京城。二者均为明朝防御体系中的军事重地,防御等级相近,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其军事聚落的数据梳理、分析与对比,探讨其在防御体系建置、空间布局、规模方面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因素分析各自的形成演化原因,由此得出两防区虽在统一的防御思想和军事制度指挥下,又形成各自的特点:海防军事聚落布局开放、规模灵活多变,长城军事聚落设防严密、等级分明。研究可为揭示海防和长城两套防御体系的内在特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在20世纪中国推动的一场大变局,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树下了一座丰碑。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借鉴理论界的相关争论,推动史学新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渗透;借助湖南乡土历史教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革命发展的形势;采取开放式路径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客观认识,正是我在《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后期主要首领,二十世纪初力主推行“新政”的一位要员。张之洞在其政坛生涯中,虽未曾以外交为专务,但在疆吏职守内每每涉及外事,于此多有主见,特别是他的对日观点的演变以及仿效日本推行近代化的改革方案,是研究张之洞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谨从张之洞对口观点、策略的变化及其推行近代化方案的仿日色彩作些剖析,管窥蠡测,乞求批评教正。一、张之洞师日观的形成在近代,中日两国虽然共同遭受了列强的肆虐,面临相似的历史契机,却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日本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踏上了“…  相似文献   

16.
本书研究晚清不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以及军工修造制度,理清其演变轨迹,分析海防建设在近代化过程中发生顿挫的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是评价其功过是非,总结晚清海防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独特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力量。本文拟就对近代中国社会法制系统的内在矛盾及其演化过程作番探讨,以求揭示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主导趋势和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睦邻友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而2001年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机制,继续扩大两国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经贸交流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保持和深化给两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任务,如加强与传媒的合作,促使两国彼此形成一种客观、友善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和看法;在解决两国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时,要立足于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研究两国过去的一些局部冲突问题时,应坚持历史的立场,不能把今天的评判标准用于对过去历史事件的评价,更不能在评论事件时从今天的认识出发做道德判断等。  相似文献   

19.
论 文一、总 论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 .吴剑杰 .近代史研究 ,2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 .李良玉 .安徽大学学报 ,1要多研究转型期的历史 :专论中国近代历史转型期的某些变化 .来新夏 .福建论坛 ,5俯瞰中国近代的新视角 .〔日〕沟口雄三 .清史研究 ,1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探因 .罗肇前 .史学月刊 ,6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李少军 .近代史研究 ,4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 .田毅鹏 .世界历史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衰微机理 .佟玉华 .东岳论丛 ,4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定位 .姜义华 .史林 ,2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与资本主义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不仅在地理上一水相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古以来就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两国人民和政府长期频繁的密切往来、深远关系,在两国的历史上必然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