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洋 《丝绸之路》2012,(4):36-37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筑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汉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虽然地面建筑实物毁灭殆尽,但通过幸存的汉代崖墓、石阙、石室等少数地面建筑石造遗例,以及大量遗存的汉代建筑明器、画像砖、画像石等建筑图像,犹如看到汉代建筑实物。住宅是建筑体系中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一切建筑的原型,对研究汉代建筑艺术具有较为全面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宋立刚 《风景名胜》2021,(6):0174-0174,0176
绿色建筑是节能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未来建筑行业和建设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推广绿色建筑是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绿色建筑在建设工程领域的经济性分析入手,对绿色建筑特征、评价、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以此加强大众对绿色建筑的科学认识,进而推动绿色建筑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建筑保护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建筑是古代人们为居住生存或其他意图所建造的构筑物。原始社会,建筑主要用于居住。阶级社会诞生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意识形态的变化,建筑的用途日益增多和广泛。几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建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功用越来越多。柴泽俊先生根据功用将古建筑归纳为13类(《柴泽俊古建筑集》),即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是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建筑彩绘传统制作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传统建筑是有着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之一,与中原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并深受汉族建筑文化之影响。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已作为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  相似文献   

6.
建筑明器是古人在“事死如事生”等思想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是汉代民居建筑的仿真微缩模型,能直观形象地表现汉代楼阁建筑的类型,是研究汉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以德州地区出土的陶楼为对象,研究其所反映的东汉时期德州地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京民国建筑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建设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民国定都南京,从1912年算起是38年,从1927年算起是23年,其中有8年迁都重庆。正是在这二三十年时间里,留下了900多万平方米有特色的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不下200座,使南京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博物馆”。“汉唐建筑看西安,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民国建筑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山西私立进山学校位于太原市中北大学西校区内,是太原近代学校建筑快速发展时期创办的一座民国时期所建学堂建筑。它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建筑文化,又不失西方建筑的表现形式,将中西建筑文化融汇在一起,是太原市内少有的实例和研究民国时期山西地方文化教育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自古以来,建筑和建筑活动就是诗文、歌诵的对象,古《诗经》中保存有很多歌颂建筑之美和建筑活动热烈场面的诗篇。当绘画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建筑自然也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画是表现建筑之美的艺术品,有别于各类建筑图。它形成绘画的一个专门科目(画种)较晚,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运用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建筑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博物馆功能空间营造方面,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取得了创新性的探索成果,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一次全新传扬。  相似文献   

11.
受20世纪20年代起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中国近代国立大学都修建了大规模的传统复兴式校园建筑。这些建筑将中西方传统建筑元素和构图形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中西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一方面呈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呈现出宫殿复古的倾向,还有少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这种建筑形式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也是在西方现代建筑体系中植入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创造活动的初期,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相似文献   

12.
南通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和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工业基地之一,曾以模范县的美誉闻名于世。南通近代建筑是随着工商业兴起的,它是南通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和吸收西方建筑艺术所形成的,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南通近代建筑的形成有鲜明的特点,保护好这些建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地域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建筑方所忽略,因为现代建筑技术大多数地域上的难题已经能够克服,那么是否建筑的地域性在当代就引进没有价值了呢?不然,既然是影响建筑的本质性因素,无论建筑科学多么发达,都还是会受地域的限制,而其受地域影响的因素也从自然因素转变为社会历史因素。因此,在当代,建筑地域性依旧具备较大的价值。古代建筑存在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在现代建筑上,依旧会吸取很多古建筑的建筑经验,进行现代化改造,可见,建筑的地域性依旧或多或少影响着现代的建筑施工。文章将就建筑地域性的当代价值作简要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4.
王睿 《黑龙江史志》2014,(20):56-57
青岛由于历史原因保存有大量的德国建筑,是研究近代德国建筑的重要基地。同时,德国建筑思想的传入必然会与青岛当地的传统建筑思想发生碰撞。本文主要通过简述德占青岛时期的部分典型建筑来说明中德建筑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分析中德建筑的异同,从而对青岛德式建筑的保护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5.
田野  王涛 《风景名胜》2021,(1):0136-0136
近年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升级现代化、逐步淘汰落后的建筑方式、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途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以下简称叠合板)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叠合板工厂化生产受限诸多因素,产生了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代建筑是历史上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宗教建筑是建筑的精品,最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古代建筑本身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而宗教建筑又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宗教建筑有着浓郁的中国本土色彩和地方民族特色,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宗教建筑也已成为许多城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李旭东 《丝绸之路》2011,(18):31-33
夯土版筑建筑是通过模板造型用生土夯筑而成的建筑。因为夯土部分主要是具有围护与承重功能的墙体,因此。又称为土筑墙或版筑墙建筑,民间俗称“干打垒”。版筑建筑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版筑技术就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建筑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锁阳城夯土版筑建筑的特点及风格。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建筑在规划设计、风水理论、美学原理及营造技术方面堪称独具特色,也是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徽州地方建筑突出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明清徽州建筑中的和谐理念与徽州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程朱理学的流传与发展、徽商经济的崛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形式与型式不同,形式是高度概括化了的型式,是型式的升华。虽然仿古建筑形式是以每一个具体的建筑型式为蓝本;虽然仿古建筑形式在建筑型式上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窠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仿古建筑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学术界一直处于理论上的探讨,褒贬不一,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南方各地建筑中,福建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形制,别具特色。然以木构建筑而言,我们所熟悉的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福建建筑,而对于早期,且不说隋唐,即使宋元建筑也了解甚少,对其演变过程所知亦不多。遗构留存较少,是最大的障碍。在所遗存极少数的宋代木构建筑中,福州华林寺大殿和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是人们所熟悉的,而近年来发现的宋构罗源陈太尉宫正殿,为认识福建早期建筑提供了又一珍贵而重要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