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张家口市博物馆通过发掘、拣选,入藏了各个时代的青铜带钩29件,本文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8件做了简介,包括春秋龙首琴式铜带钩、战国钩首兽面纹琵琶形铜带钩、西汉鎏金镶嵌双龙首曲棒形铜带钩、汉代鎏金三龙连体曲棒形铜带钩等。  相似文献   

2.
秦代错银铜带钩的保护杨忙忙带钩是古代用于扣系腰带的钩。其形体以钩钮连体为特征。钩首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如动物形状、长条形、琵琶形等。钩身一般以云纹、涡纹装饰。有的错上金银,有的错上紫铜,有的贴金,有的鎏金,有的镶嵌玉石,有的镶嵌绿松石。钩背有钮柱。带钩...  相似文献   

3.
侯改玲 《文博》2023,(5):67-72+112
2004年3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唐墓2004CXDM50出土了一套鎏金铜带具。本文对带具结构、部件功能、制作工艺、织物印痕等进行了科学研究,在对带具系结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带具为单扣双鞓鎏金铜带,同时也对其复原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的北魏时期鎏金铜带饰,体现了鲜卑族高超的铸造及鎏金工艺,是研究北魏时期冶金技术及工艺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玉带钩散论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带钩,如果以质料划分,数量上以铜带钩最多,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带钩。带钩中还有一类玉质制品,因为出土数量较少,延续的年代也比较长,一般不大为研究者所注意。玉带钩的实用性虽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论,多数玉带钩都在铜带钩之上,无论造型与工艺都有特别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1994年11月,我队配合中色六冶1—1号楼基建工程,发掘一座战国时期墓葬(编号CM1951),其中出土1件卷云纹鎏金夔龙形铜带钩,造型精美。墓葬位于洛阳市联盟路小学南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四壁齐整。方向北略偏东。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献中关于黄金的淘采、冶炼和制作工艺的记载相对较晚。本文通过对秦出土金银器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照后世黄金加工制作工艺,分析了秦金银器的捶揲、铸造、錾刻、镶嵌、错金、鎏金等制作工艺。此外,还从秦陵出土的青铜马车对秦帝国建立后的金银器制作工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河北石家庄肖家营汉墓M2出土一件纪年为五凤元年的铭文铜带钩,殊为珍贵。文章将该铜带钩的制作年代判定为西汉宣帝(前57)时期,使用年代判定为西汉宣帝至东汉明帝时期;随后对铜带钩的铭文进行补释,并在此基础上对铭文中的“辟邪”“辟兵”“除殃”等思想观念进行深入解读;最后,通过对铜带钩羽人、兽面纹饰的解读,对铜带钩性质做进一步判断,认为墓主人佩戴此带钩,具有强烈的长生不死、辟邪除殃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铜镜上的镶嵌、夹层、透雕、鎏金特种加工工艺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集中出现在洛阳地区,虽然数量有限,但代表了中国古代铜镜特种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铜镜很可能是当时都城内专为宫廷制作的特有用具。其中战国时期的镶嵌玻璃铜镜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9,(5)
为研究、保护和修复伊犁地区出土鎏金铜带饰,在现代保护修复理念的指导下,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文物的主要成分、制作工艺和锈蚀产物分别进行检测分析。初步确定文物的合金成分、锈蚀产物及病害种类,并对其保存状态进行评估,制定保护方案并实施科学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为揭示草原地区青铜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拥有不同质地的丰富文物,其中出土金银器中的细金工艺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些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近年来陕西法门寺、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凤鸟纹六曲银盘、鎏金龟纹桃形银盘,内蒙古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辽代银丝网络、金面具、镂空金荷包,山西灵丘曲洄寺出土的元代内向双飞蝴蝶簪、飞天金簪,明十三陵出土的万历翼善金冠,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清时期的大量金银器的制作手法各有千秋,分为花丝、镶嵌、鎏金、制胎、錾花等系列,均属细金工艺范畴。细金工艺…  相似文献   

12.
2006年,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出土有三彩陶器、瓷器、铜镜、鎏金银钗、鎏金铜带具等随葬品。这三座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应该是一个家族墓地。但从人骨特征来看,墓主无一例外,都是成年女性,这种以相同性别集中埋葬的现象比较少见,是研究唐代葬俗葬制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六七十年代在咸宁考古调查中,采集到两件动物形铜带钩,现藏贵州省博物馆。这两件铜带钩1995年11月均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现介绍如下。镂孔狮形铜带钩。1961年咸宁中水马家院子采集。长7.1、宽3厘米。带钩整体为一狮子形,尾平直并向前方弯曲成钩,身背面中心铸有圆形纽。狮昂首,耳略长,大眼圆睁,张口,露出尖牙。前腿趴地,后腿弓起,呈行走状。颈部饰菱形纹,颈身交会处有条形纹,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中国财税博物馆藏的2件汉代鎏金樽,通过与其他目前已公开发表的鎏金樽进行比较研究,系统梳理了两汉鎏金樽从定名到制造工艺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土大量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多以花丝、錾刻、镶嵌、鎏金为主。金银细金工艺历史悠久,世代传承。这门传统特种技艺是中华民族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一件金银器的制作过程往往包含多种技法,各种工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入。其中,花丝工艺表现手法为: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编织技术是花丝八大基本技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0月。贵州省考古工作者在咸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的中水区发掘了一批汉墓,出土了大批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珍贵文物,其中梨园19号墓出土的鲸鱼形铜带钩,因其取材独特,造型生动,是这批文物中的精品。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正式认定为一级珍贵文物。沈鱼形带钩,长10厘米,宽3.5厘米。整体造型如鲸鱼匍匐游动状。头部及身体肥大,尾渐细上翘弯折成钩,体侧对称斜出四鳍,纽位于胸下。1996年1月,贵州省博物馆为筹备在风景名胜区花溪举办的(贵州古代文明展》。其中鲸鱼形铜带钩被选作展出文…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为战国早期偏晚的棺椁墓。出土随葬器物15件,包括铜鼎、铜豆、铜壶、铜带钩、玉石饰件、玉琮、骨笄等。  相似文献   

18.
<正>"从二里头、二里冈时期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复合陶范铸造技术开始形成起,到小屯时期,由于分铸普遍使用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促使,出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峰,影响整个西周时期。"①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出现了包括分铸、铸焊、锻打、鉚接、红铜镶嵌、错金银、鎏金等多种成形、装饰技术在内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考古出土鎏金铜器表面鎏金层的显微观察以及分析检测,就锈蚀物的分布特征、锈蚀机理以及影响鎏金铜器锈蚀的内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鎏金铜器保护中所使用的表面清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太原太山龙泉寺一座唐代佛塔地宫内出土一件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为研究该五重棺椁的制作工艺,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综合采用了切片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成像检测等科学分析方法对五重棺椁的材质成分和棺椁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并初步探讨了工艺过程、容器组合、多材质使用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