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氟碳涂层有良好的耐候性、抗腐蚀性,作为文物封护材料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然而按照工业方法直接实施封护,不能很好满足文物封护保护低光泽度、可再处理等特殊要求。为此,对氟碳涂料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实施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一系列氟碳涂层的封护性能,测试了涂层的机械性能、防腐性能、耐候性能和热性能,使用红外光谱对暴晒前后的涂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氟碳涂料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和采用复合涂层可以有效的保护室外铁质文物,二氧化硅的加入提高了涂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现代保护方法与材料在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引进与吸收利用。本文按照我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工艺流程,从清洗去锈、加固处理、稳定处理、整形复原、连接完形、补配缺块、缓蚀处理、作色做旧和表面封护九个方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进而阐释中外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业内对文物保护优化方式的广泛关注,亟需对不同文物保护理念进行探索,对文物保护手段科学依据进行研究。本文从“封护”这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流程出发,探索了古人朴素的封护理念背后的科学依据与文化内涵,列举了不同的传统封护形式,并剖析了古代不同封护方式背后的科学原理;论证了现代文物保护中实体封护的基本定义,并根据文物保护中所涉及封护材料与封护对象的差异将各类封护手段进行了全新的规整与划分。采用文献法、类比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文物保护实例为支撑,探讨了封护材料的可再处理性、封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的匹配性、文物封护界面环境的动态平衡问题、文物封护膜孔隙尺寸的直接意义、文物封护膜表面张力对封护效益的影响、文物封护膜的透气性、文物封护膜耐老化能力及降解产物与文物实体材料的关系问题、文物封护膜对文物实体内部水盐运移的影响等八个问题,详尽论证了文物实体封护理念背后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封护措施对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封护保护能有效阻隔环境因素(水分、氧气、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提高文物的耐腐蚀性。目前丙烯酸树脂B72和有机硅在文物封护领域应用较多,它们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有显著的效果,但它们的耐紫外性能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户外文物长期保护的要求。近年来氟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已逐渐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本工作选择了一种新型氟碳材料F2311型氟橡胶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已有将氟橡胶应用于金属文物、陶器、彩绘、壁画等文物封护保护的报道,但报道多侧重于应用,未见从理论方面验证或考察氟橡胶保护效果的研究。为了研究氟橡胶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本工作选用了丙烯酸树脂B72和2种有机硅涂料(分别为正硅酸乙酯和工业成品KSE-OH300)作为性能对比研究,通过紫外加速老化实验对它们进行了长期老化测试,利用红外、接触角、色差仪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具有较优的紫外线耐受性,其在长期的紫外照射作用下颜色、结构和疏水性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氟橡胶能够长期用于文物户外或户内封护保护,特别是针对处于复杂存储环境的文物保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B72在紫外照射下会发生氧化降解行为,红外证明这种降解反应在紫外照射初期就开始发生了,B72在紫外光下氧化降解导致封护膜发生黄变,在文物表面造成色差,推测B72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3)2种有机硅类材料成膜后疏水性能一般,且在紫外辐射下结构趋于不稳定,外观也会发生黄变,推测这2种有机硅同样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本工作通过评估材料的耐紫外性能来考察它们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与B72和2种有机硅相比,具有更优的紫外线耐受性,该考察结果可为文物封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质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无价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势在必行。现阶段封护材料主要是有机高分子和一些在位聚合低聚体材料,高分子封护剂由于渗透性差、固化应力大等原因应用已被限制,低聚体以其良好的渗透性,无固化应力,与石材相容性好等原因受到更多的应用。研究了一类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OS)、正硅酸乙酯等为单体、溶液缩聚的硅酸酯低聚体石质文物封护材料。探讨了单体用量对硅酸酯封护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硅酸酯封护材料的附着力、憎水性、透气性、耐可溶性盐、耐酸碱老化以及耐紫外光老化等分析测试,还进行了红外、扫描电镜等分析。通过试验分析表明,聚合过程中,MTEOS用量控制在40%(wt)时附着力及接触角达到最佳。封护后试样的耐酸碱性、耐可溶性盐、耐紫外光、透气性和抗冻融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研究的硅酸酯低聚体材料能够满足石质文物的封护要求。  相似文献   

6.
交流阻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本工作将交流阻抗技术应用于研究铁质文物封护剂的性能。为了更好研究封护剂的耐蚀性能,运用交流阻抗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用该技术对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与聚氨脂乳液封护剂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证明,复合封护剂的性能优于聚氨酯乳液。实验结果提示,交流阻抗法为文物封护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受重庆市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所的汉代鎏金青铜盒和鎏金青铜锺进行保护修复。按照保护修复方案,首先采用扫描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科学仪器对两件青铜器上的锈蚀物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和保存现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清洗、除锈、矫形、封护等保护方法,保护修复完成后,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封护材料对于保护铁质文物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以灵沼轩建筑钢板锈层为参照点,将实验基体表面状态分为:无锈光洁表面,喷砂除锈表面,锈蚀未处理表面。对不同表面的试样封护处理后进行实验室加速腐蚀老化,对其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步建立的一套封护剂工艺流程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地、全面地、定量地区分铁质文物表面封护剂耐久性、防护性能的优劣;利用初步建立的评价体系,对有关厂家为故宫灵沼轩提供的三种封护剂氟橡胶(GA)、氟硅橡胶(有机硅涂覆试样后再涂覆硅橡胶)(GB)和氟硅橡胶(单宁酸擦洗试样后涂覆氟硅橡胶)(GC)进行筛选,在第二阶段客观地评价出GB的防护性能明显优于GC和GA的防护性能,但GB封护剂的应用还有待下一阶段的检测。封护剂保护的光洁表面、喷砂表面和锈蚀表面状态试样经腐蚀老化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三种表面状态的选择对于封护剂的综合评价都是必要的。光洁表面状态的试样可以客观地呈现出封护剂的评价结果,同时带锈的表面状态,也接近于文物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地保护石质文物,研究合成了一种氟硅-丙三元共聚的石质文物封护涂料,并用HDI三聚体进行交联,测试分析了氟-硅-丙封护涂料的吸水率、附着力、耐腐蚀性、耐老化性等,还用红外和电镜对涂膜进行了表征测试。经分析研究表明,研究的氟-硅-丙封护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候性,同时形成的涂膜无色、透明,有较小的孔隙,能够满足石质文物的封护要求。  相似文献   

10.
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进行了两项电化学实验。一是利用直流腐蚀的极化电阻法对缓蚀效率评价,二是应用恒电位交流阻抗法对涂层的抗腐蚀效率评价。实验表明,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优于单一缓蚀剂如AMT、BTA,在模拟中性土壤介质的水溶液中各自缓蚀效率分别为88.7%、94.6%,两者组成复合缓蚀剂后其缓蚀效率高达98.8%,这是发挥其缓蚀剂各组分的协同效应的结果。应用恒电位交流阻抗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附着有封护层时复杂的腐蚀过程。结果表明,石蜡涂层样品的Nyquist谱图出现扩散过程引起的阻抗特征;聚乙烯醇缩丁醛涂层、Paraloid B72涂层、空白样(缓蚀层BTA)三种样品Nyquist谱图均是由于涂层微孔引起的阻抗特征,在同一浓度下其抗腐蚀性能排序呈依次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室外金属文物保存环境的特殊性,封护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被广泛的应用。本文详述了室外金属文物封护的一般过程,并对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苏州派”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科学化研究,目的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进行抢救、继承并发展,使之科学化和规范化,系统全面地揭示、继承和发展中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研究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为国内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调查研究,即对国内青铜文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氟橡胶材料对青铜器物的封护性能,用氟橡胶、B72、单组分氟碳(KL)、有机硅玻璃丙烯酸树脂(硅丙)为主成分配成不同配比的试剂制备各种封护剂.对青铜试片封护后进行耐盐雾、耐二氧化硫、耐湿热、紫外老化、接触角测定、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及抗压强度实验,比对封护性能.结果表明:单一成分氟橡胶溶液在超过半数的实验中表现最佳,含氟橡胶的单一和混合溶液整体优于其它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杂化物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铁质文物表面保护材料性能尚需完善,其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关系甚密。有机-无机杂化物是材料学领域的新兴产物,它能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能融为一体或赋予其新的性能。本工作根据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出一种有机广无机杂化物MT,经过盐雾加速腐蚀测试、电化学测试等大量模拟、对比实验,证明该文物保护剂能够有效减缓铁质文物的腐蚀,并解释了其封护保护原理。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纤维素-壳聚糖共聚产物对石质文物封护保护的可行性,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将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与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纤维素-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同时研究了纤维素和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引发剂K2S2O8浓度1.5mmol/L,预处理温度40℃,时间2h,纤维素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交联剂0.12mL,总液体积100mL。分析了纤维素-壳聚糖用量对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性能影响,并且对石材试样进行模拟试验,测试分析了色差度、光泽度、接触角、附着力、透气性和耐老化等性能指标,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纤维素-壳聚糖接枝聚合物浓度为15%的封护材料保护后,石材试样保持了原有的质感、光泽、颜色,并且憎水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石材试样具有良好的封护效果,为天然高分子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昙石山遗址目前尚保存有10余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动物骨骼遗骸,为更加全面长久地保护这些骨质文物,在充分了解自身病害原因和骨质组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新一轮的保护试验,并经对比研究表明:有机硅改性硅丙乳液作为加固剂材料、丙烯酸树脂+羟基磷酸钙作为修复材料,以及有机硅氟作为封护材料,基本适用于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现场保护,效果相对较好。该试验结果可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骨质文物现场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甘肃平凉地区100多件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介绍了该地区的青铜文物保存现状,论述了在现场进行青铜器保护修复使用的方法,为今后保护处理青铜文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金属文物保护——全程技术方案》由许淳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和潘路(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编。该书针对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锡器、铅器等金属文物,首先简要阐述文化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接着介绍出土金属文物的考古现场保护,深入分析金属文物的腐蚀破坏原因、腐蚀产物的分析方法,全面介绍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的制订及保护处理方法、表面封护材料和工艺,详细列举青铜器的修复技法。还对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保护、金属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做了简明介绍。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科学保护工作始于1977年,1979年建立了保护文物的专门机构卜一文物保护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出上漆、木、竹文物的保护和分析研究;馆藏纸类文物的防霉防虫研究以及青铜文物的防腐蚀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有:“河姆渡饱水木质文物的室外冷冻脱水研究”,“1、2苯骄异惯哩琳一3酮防霉剂保护纸类文物的研究”,“史前漆膜分析鉴定技术的研究”等。藏品保护也是实验室的主要任务,至今已保护处理了包括漆木器、牙骨器、青铜器、字画、纺织品等各类藏品三千二百余体近年来,实验室着重研究保护纸类文物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室外铁质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深受国内外学者及观众喜爱,然而其安全保存及保护修复却是考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晋祠对越牌坊前雄狮保护修复,在室外铁质文物残缺补配,封护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操作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