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军事内容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形成了以"爱国守土"为核心的尚武精神,以及独特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队组织与军事武器。这些军事遗产是土家族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康 《民国档案》2017,(1):104-110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在华活动是中德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对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研究的深入,目前学术界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活动的梗概已经基本明了。1本文关注的重点主要为抗战开始前德国军事顾问团在整编军队与战略设计上为中国政府准备抗战做出的具体贡献。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国民政府的军队建设与抗日战略准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来春石泰出身于德国军人世家,却是近代中国新军的开创者之一。来春石泰现象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中的一种奇特现象,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名德国军官,来春石泰在德国并无名声,对德国军事发展和军队建设也无突出功绩。但在近代中国,来春石泰可谓大名鼎鼎,他对中国早期军事近代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前,学界因资料匮乏,关于来春石泰的出身来历、晚清重臣张之洞通过何种途径聘请他、此次聘请与德国政府有无关系等问题,都没有确考。来春石泰来华相关问题的考辨,对于研究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贡献,他与晚清重要的新式军队自强军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外军事交流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侯卫东 《华夏考古》2012,(3):91-98,126
罗坡岗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楚遗民"士"级族墓地,至少包含九个"核心家族",起码可分出两个支族。可识别出多组夫妻并穴合葬墓、兄弟辈并葬墓、父子辈墓等。罗坡岗墓地存在士级墓葬和普通族人墓葬两个阶层,存在随葬"鼎"核心组合的上层系统和随葬"鬲"核心组合的平民系统。墓地强烈的军事色彩,表明当时还存在家族式的基层军事组织。墓地的主体面貌为楚文化,说明秦国占领区基层楚人的文化传统没有普遍地改变。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1,(39):20-21
11月7日,数千名俄罗斯士兵和军事学员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活动,纪念红场阅兵70周年。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之际,苏联军队在红场举行了阅兵仪式,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学说与中国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一整套领导人民军队的基本制度,实现了党的组织与军队建制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与军事行政领导的内在统一,并从新的高度深刻论述和发展了毛泽东"党指挥枪"的建军思想,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华 《神州》2012,(26):29-30
军队新闻工作、文艺工作、出版工作,是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军对内对外传播军事文化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做出了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主阵地"之一的军事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重要方面。国民政府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引进大量德式装备训练中国军队,教导总队即由此成为德式装备的模范。本文拟就教导总队在抗战初期及南京保卫战的作战战况与其最后结局作分析、研究,希图揭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对国外军事思想、武器装备消化吸收的部分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8月16日,吉安市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西坑村委会里塘山自然村的将军山大规模取土过程中,发现古代墓葬及南宋地卷1方,获知这一情况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安市博物馆随即联合组织专业队伍对该地发现的墓葬进行勘探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于10月30日结束。揭露出同茔合穴墓葬两座,并出土少量瓷器残片标本。一、墓葬形制两座墓葬皆位于将军山南面山凹台地中部以上,并排坐北朝南,方向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康居是汉代西域大国,位居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存续约500年,探讨古代中亚的历史文化离不开康居。康居文化的遗存主要是墓葬,目前主要发现于塔拉斯河流域、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部的塔什干绿洲、乌兹别克斯坦中部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绿洲、乌兹别克斯坦西部和土库曼斯坦北部的花拉子模地区。墓葬特征为大中型墓葬在地表有土封堆,小型墓或有土石混筑的封堆,比较低矮。端室墓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康居文化主要源自萨尔马泰文化、匈奴文化、汉文化、萨迦或塞人文化、月氏文化,其中萨尔马泰文化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未 《文物春秋》2009,(4):79-80
<正>河北中部是金元墓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1950年代发掘的井陉柿庄墓地至今仍是金元墓葬研究的重要材料此后金元墓葬陆续  相似文献   

13.
南京政府建立之际,日患渐重。对此,从1928年到1938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紧跟世界潮流,在武器装备更新、军队编制调整、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军事变革,使中国的军事发展适应了机械化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魏洛阳时代"是隋唐盛世出现前夕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洛阳时代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从随葬品、墓葬形制、墓葬图像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洛阳地区墓葬文化的特征,以寻找洛阳时代四十年间墓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建立起一个参照系;并通过洛阳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把握洛阳时代墓葬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而讨论由此产生的其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的军事领域发生了重要巨变,尤其是在晚清军事变革的过程中,清政府借鉴当时先进的德国军事制度,建立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支陆军部队。但由于受到晚清社会的大背景限制,特别是传统文化、落后经济、社会风气以及德国目的等方面的影响,晚清陆军只能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上,无法触及德国陆军的精华,因此也不可能成为欧洲那样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6.
以交河故城为代表的高昌城镇是高昌地区或所在地域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以阿斯塔那墓地为代表的高昌墓葬及其出土文物,是全方位透视当时社会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7.
宋蓉 《北方文物》2023,(3):75-83
北京已发现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墓葬十余处,年代集中于魏晋时期。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系统分析,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分为汉文化因素、匈奴文化因素和鲜卑文化因素三类。进而通过对各墓所含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数量的统计将其分为四组,四组墓葬的墓主中可能有汉晋时期迁徙塞内的鲜卑部众,也有早期加入鲜卑军事联盟的匈奴遗众。他们徙居幽州塞内长期与汉杂处,除少数人还保持着鲜卑葬俗,其余大多已接受并认同了汉地文化,仅在日常生活层面留有草原文化的印记。北京魏晋墓葬中草原文化因素的形成及特点,当与这一时期北京所处的沟通中原与草原的枢纽地位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王成龙 《神州》2013,(2):34-34
十七届六中以来,军委总部要求广大官兵充分认清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更高标准和更有力举措努力推动先进军事文化繁荣发展,为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军事文化产品作为军事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在我们国家和军队转型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加速对华渗透的今天,拓展军事文化产品市场、推动军事文化产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选奇  贾飞 《东南文化》2021,(4):102-112
徐州在北齐时期是高氏经略江淮地区的核心所在,其文化面貌也呈现出多样性.大族墓葬的主要文化因素来自于邺城复制式的传入,大部分随葬器物当属于统一模具或同一批工匠制作.凸字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属于东晋刘宋时期的文化孑遗,是徐州地区北魏至唐初主要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陶俑,多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因军队构成的原因,在主要受到邺城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晋阳地区的文化因素.陶瓷等生活器物,同时受到南北方的影响.徐州及附近地区基层社会的墓葬,则依然按照其当地习俗逐渐演变.此外,南北之争以及北齐邺城—晋阳之争的历史背景也在徐州北齐墓葬文化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喆 《文史春秋》2008,(1):22-25
1927年,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原国民政府聘请的苏联顾问遭到驱逐。此时,对于刚刚掌握最高权力的蒋介石来说,极其需要整训军队,以应付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而崛起中的德国所表现出来的军事化、中央化和工业化的特色极大地吸引了蒋介石。经过双方多次接触,1928年底德国鲍尔上校应邀来华担任军事顾问,迈出了中德军事交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