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澜 《文博》2012,(3):89-92
本文介绍了对襄阳文物考古研究所105件出土饱水木漆器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的技术路线及其基本方法,所有文物经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均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2.
韩国木质文物的系统保护始于1976年新安沉船出土后,新安沉船保护方法的研究促进了饱水木保护技术的发展,是韩国木质文物保护的转折点,为木质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韩国出土了大量木质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提供了很多新信息,是重要的历史资源。这一趋势促使了韩国保护工作人员对木质文物保护新方的研究。韩国的木质文物实际上是埋藏在沼泽、湖底和海底的饱水木,这些环境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遗址中出土的木质器物是糟朽木或是碳化木。因此,韩国木质文物的保护分两类:一类是用传统工艺修复木建筑和漆器,另一类是保护处理饱水木器。文中介绍了韩国文物保护实验室保护修复木质文物的几个实例。  相似文献   

3.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开始于60年代初期,后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的宗旨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护好文物,延长文物的寿命。主要研究方向为纸张及其它纤维质地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石刻保护修复技术,金属保护修复技术,传统工艺的研究,古建筑朽木的加固和防治白蚁技术。主要科研成果有:旧纸张加固技术,纸张气相脱酸应用研究,浸饱水木漆器的脱水与修复,NMF-1防霉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的研制及应用,红外电视在文物检测中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木质文物中的细菌对木材腐蚀性影响,筛选防腐剂抑制腐蚀性强细菌的腐蚀作用,是延长木质文物保存期的一种有效的生物保护措施。为研究饱水木漆器F455及其水环境中细菌的种类,以及对木材的腐蚀程度,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及生理生化试验,对饱水木漆器F455及水环境中细菌进行鉴定,并选取典型菌按5×10~8个/瓶菌量接种马尾松心材(悬于无菌自来水中),37℃培养120d,测试木材的损失率。结果发现,从F455文物挑选的32株细菌中,有29株菌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其余为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各1株。水样样品中细菌菌属较F455文物样品中丰富,27株菌有9个属,其中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有9株,为优势菌属,其余交替赤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有5株,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有4株,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有3株,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有2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各1株。从2种样品材料的分离菌中共挑选出14株典型菌进行木块腐蚀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其中有9株菌差异极显著。说明这些菌对马尾松木材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但是腐蚀率非常低,最高仅1.56%。表明这些细菌对试验木材马尾松腐蚀并不严重。该研究分析了饱水木漆器长期保存在水槽中细菌对木漆器的影响,丰富了饱水木漆器文物生物影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潮湿有机考古材料保存的国际会议”(WOAM),于1998年10月19日至对日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市(Grenoble)召开,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一百多名代表。会上宣读了47篇论文。会议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有关浸饱水木材和皮革文物的保存处理,另一部分是有关浸饱水漆器文物的保护处理。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岚宣读了论文“用PEG喷徐法保存嘉定出土的古船”,并受邀请在第二部分演讲了“中国出上浸饱水漆器的保存”,甘肃博物馆副研究员马清林博士宣讲了“中国北方出上漆器的保存技术:漆膜的软化方法的研究”,先后回答了代表的提…  相似文献   

6.
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饱水竹木漆器是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修复过程比较复杂.通过杳阅国内外文献,本文简要介绍了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与现状,并阐述未来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乙二醛浸渍法是目前饱水木漆器保护最为成熟的方法之一,其中乙二醛溶液的渗透过程是该保护方法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馆藏天长市西汉墓葬出土的饱水木漆器为例,研究乙二醛溶液渗透过程。研究发现乙二醛溶液在浸渍过程中器物的质量变化率、绝对含水率、溶液置换率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论为判断乙二醛溶液的渗透平衡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计算乙二醛溶液与水分置换程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川杨河大型古木船室外冷冻脱水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9年底上海浦东川杨河发掘工地出土了一艘古代木船.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对这艘大型古木船进行了室外冷冻阴干处理。采用的是利用自然气候冷冻阴干的方法.原理是将被处理物件保持在冷冻状态.利用温差产生的蒸汽压差进行升华干燥.经过十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方法对大型浸饱水木的脱水保护是切实可行的.工艺简单.干燥时间短,费用低廉,解决了国内外在处理大型浸饱水木文物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六十年来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研究在考古现场保护、工艺材质分析、病害评估识别、脱色脱水、整形修复、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人才、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竹木漆器类文物未来的科技保护工作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1遗址中大型饱水木构件文物目前国内出土的含有大型饱水木构件的遗址文化有十多处,其类型有:1.1古矿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含有大型饱水木构件的古矿遗址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冷冻真空升华技术对出土漆器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冻真空干燥的原理:利用水分子能够直接从固体状态变成气体的原理,将古代饱水的木、漆器首先进行低温冷冻,然后在真空条件下升华干燥,使出土的古代饱水木、漆器达到脱水的目的。一研究对象漆杯豆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时代为战国早期。实物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图一)。 (一)漆杯豆的质地与构造漆杯豆为木胎漆器,由杯、把、座三部分以榫卯结构组合而成。木胎厚重,经鉴定,木胎树种系楸木。漆膜较粗糙,地呈黑褐色,绘以朱色图案。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安徽天长汉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饱水漆木器,安徽博物院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脱水处理。但此次脱水不够彻底,造成部分漆器在修复后发生了漆膜起泡、开裂等现象,亟须重新脱水处理。2012年安徽博物院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尝试1%表面活性剂+40%乙二醛溶液浸泡方式重新处理这批漆器,取得了较好的脱水效果。实践说明,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提高饱水漆木器的渗透性,尤其对于需要重新脱水的漆木器具有较好的作用。本次采用的脱水方法为饱水漆木器脱水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3.
扬州是我国汉代竹木漆器的重要出土地区之一。本文对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出土的竹木漆器的腐蚀病害与机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西湖高南汉墓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腐蚀病害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的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为更加有效的保护扬州地区众多宝贵的竹木漆器文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夏璐 《江汉考古》2013,(1):113-116,2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是文保中的难点,本文探讨用可溶性淀粉、助溶剂等组成的脱水加固定型材料对出土饱水木质文物进行处理。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处理前后的木质文物的各项收缩率、裂隙、扭曲及变形等外观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脱水加固定型材料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处理后的木质文物保持了器物的原形及木质原有的色泽、质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用蔗糖处理饱水木质文物的发展历史,并对蔗糖的脱水机理、防虫防霉处理、渗透效果等进行了阐00指出在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蔗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材料。  相似文献   

16.
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的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水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的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水木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已加固饱水木器文物留下再处理的空间,本研究对高级醇加固的饱水木器进行了可逆性实验。高级醇加固漆木器文物是利用甲醇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亲水性,置换出木材中的水分子,然后再以硬脂醇置换甲醇,使失水后的木材纤维细胞壁得到加固。可逆性实验是使已加固饱水木器重新回到饱水状态。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利用硬脂醇与甲醇共溶原理,改变置换溶液的浓度,用甲醇置换出其器物内的硬脂醇,再用水置换出甲醇,水又重新替代了降解木材的原有空间。实验结果显示,硬脂醇属于“可逆”性加固材料。该方法保护加固原理及工艺简单,并且加固时间短、资金投入少、保护加固设备要求不高,因此对抢救漆木器文物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饱水文物传统脱水方法与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饱水文物的脱水加固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克服干燥应力引起的文物结构的收缩和塌陷,传统脱水方法中常采用加填充剂浸渍等方法,从而使文物处理周期延长。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利用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液化的特性,控制饱水文物内部的液体在临界点之上,使气/液界面消失,在无液相表面张力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本工作在回顾传统饱水文物脱水加固的常用方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从理论上解释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用于干燥饱水文物具有能消除干燥应力的特点,介绍了国外学者利用该技术实际处理饱水文物时采用的实验装置、操作条件和干燥效果。与传统脱水方法对照,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还具有能缩短文物处理周期、干燥过程中能同时杀菌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2-62
1957年、1958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2座战国墓出土了700余件漆木器。这些漆器大都为木胎,胎质厚重,木质纤维素严重降解,木胎腐朽,含水率一般都在600%左右,有些泡桐木甚至高达1562%,器物的脱水定型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90年代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学院联合完成了这批漆器的脱水定形研究,以蔗糖作主要填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