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农业法专家,还是‘花瓶式’的农民代表”。在中外农村市场经济法制研讨会上,坐满了西装革履的中外农业专家和来宾。一个脸膛黑红,身穿灰布衬衫,足蹬解放鞋的农民走上讲坛,用略带嘶哑的声音,慢条斯理地说:“本来,《农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我的愿望实现了,这次会就不想来了。后来通知说,这次会主要是研究《农业法》如何贯彻落实,我还是来了,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立法不执法,就像进站的火车──叫得响,行得慢,渐渐就停止了。”他生动形象的语言,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引起了与会外国专家的关注。全美农业法…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08,(8):71-71
在1976年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美国摔跤运动员法里纳赛前称体重时,指示灯亮了,表明他的体重已超过级别标准,他赶紧脱去背心,指示灯没有灭,他又赶紧把太阳镜扔到一边,灯仍然不灭。法里纳急了低声骂了一句,顺口吐掉了嘴里的口香糖,就在这一刹那,指示灯灭了。  相似文献   

3.
玉门关行     
阳关和玉门关,俗称两关,是沙州的历史风物,也是敦煌的旅游景点,我对它们向往已久。去阳关比较容易,驱车70华里,便可以近前。我第一次瞻仰,是在1977年,县委专门派了一位宣传部长引路陪同,只见穿过一面斜坡,便到达了峰墩,墩址虽然只有半阙,却极雄伟,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伫立在戈壁滩上,瞩望着大漠。 此后,再访阳关,烽墩被剥去了半片,据说是日本的摩托车队,驱车登攀给震塌的。之后,阳关也繁华了起来,建了碑廓,开了商铺。只是烽墩围了铁栏栅,再也不准人们去了。 玉门关,距敦煌90公里,而且没有公路,唯有老司机方敢…  相似文献   

4.
写给芳芳姐     
芳芳姐,写《梦中『青人》,我第一时间选了你,选了才知道锚,因为担子太重,怕糟蹋了。我出生时,你红透半边天的年代已经过去,我认识你时,你是无线电视里的林亚珍,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13,(4):24-24
四月的阳光逐渐融化了空气中的铅灰色,整个街道顿时明亮起来,仿佛空气都被感染得兴奋了。远远望去,玉树琼花,如云似锦,满目芳菲——樱花开了,温哥华的春天也到了!  相似文献   

6.
叶梓 《丝绸之路》2012,(5):35-39
从陇南西和县出城,顺龙昌公路南行,前往心仪已久的仇池山,有将近80里的路程。车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岭下一座座安卧于小河边的村庄,朴素而恬静。何坝镇过了,洛峪镇过了,大桥乡龙凤村到了,其实也就到了仇池山的脚下了。下车,举目一望,眼前的仇池山高可参云。  相似文献   

7.
展龙 《史学集刊》2023,(3):22-38
明代舆论空前高涨,并呈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复杂态势和历史意蕴。明初,重典治吏,士习卑下,舆论沉寂,生气索然;至中后期,政局常变,文化多元,舆论日兴;逮及明末,时局衰微,纲纪颓弛,舆论的多元诉求几乎一律转为救世讽时的哀惜和呐喊。明代舆论本质上是国家意志与道德说教的集中体现,也是官民意志与集体利益的别样表达,还是国家政治与公众话语的互动表征。明代官员、士民以批判者、警示者的身份,以独立、理性的精神气质,评议朝政,裁量人物,建言献策,不仅平衡了权力格局,维系了政治秩序,引导了国家政策,催生了政治文明,而且反映了明代舆论的普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怀,并以舆论话题的独特方式展现了明代历史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8.
闫玉凤 《铁军》2023,(10):40-41
<正>父亲闫世忠,祖籍山东,1911年12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父亲正式参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转战南北,最后落户江苏,可以说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我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起过他参加革命的一些片段,也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如今,阴阳相隔,有些事想问问清楚,已经不可能了。记得他讲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我父亲也被抓去了,刑讯逼供好多天,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多折磨。  相似文献   

9.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蓬莱,据说他出生的那一天,其父梦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由于戚继光字佩玉,所以就为他以佩为名,字子玉。吴佩孚本是读书之人,于18%年参加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有了功名,按部就班,吴佩孚也算可以有个不错的前程了。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县太爷,只好逃离家乡,落魄流落到北京街头。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02,(6):1-1
当空中飘来纷扬的雪花时,心中蓦然一顿,哦,又将与2002告别了。回首已逝的日子,心潮总也难平。可是,手捧一朵晶莹的雪花,便又想起了您——我们尊敬的读者。哀哀吾心,鞠我者君!在这里,让我们向您深情地道一声:谢谢。今年的冬天喜事多多,令人欢欣。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指明了航向,开辟了道路。全党如此,全国如此。对文博事业来说,情形似乎就不同了。10月28日,全国人大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文博事业可谓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了。《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化领域里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菅明军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建国伊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有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北宋社会出现了隋...  相似文献   

12.
吕瑞静 《神州》2012,(6):123-124
习惯了太阳东升西落,习惯了雨来伞挡,光来眼闭;默许了老师独占讲台,学生独留台下;无可挑剔你讲我记,两不相干,这样你侬我侬,意欲何求?然大雁飞过总有痕,青春人儿走过,岂无声?  相似文献   

13.
李敬华 《神州》2013,(35):91-91
新课程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理念被打破,教师从主体地位变成了主导地位,学生则成为了主体。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单词量增大了,而且考核和评价的体系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做全方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皋兰晚钟     
夏日的傍晚,屋子里显得有些沉闷。我信步走上楼顶,邂逅了金城动人的美丽。此时,夕阳已经西下,只将一带金色的晚霞留在它刚走过的地方。昨日的一场雨冲走了所有的尘垢,天空恢复了生命的原色,整个儿像一块蓝宝石。几朵白色的和淡墨色的云彩在悠游了一天之后,大概也有些疲倦了,静静地躺在蓝天的怀抱里,沉沉地进入了梦乡。月亮却已耐不住寂寞,早早地就在天宇中占下了位置,面带微笑,注视着金城的每一个角落。城的南北,两脉黑黢黢的山峦朝着晚霞的方向,尽力地伸展、伸展,终于与晚霞汇聚在了一起。在彼此的掩映之下,山峦与晚霞更增添了几分壮阔之象。不远处,灯火闪亮的便是皋兰山。山顶金黄色的灯光与缆车索道上幽蓝的灯光组成一条彩色的长龙,让你怀疑它即将凌空而起,直击苍穹。风烟俱静,万籁无声,一切都显得这般的静穆,静穆得广大,静穆得纯粹。在这样的静穆里,我的灵魂似乎已从躯体脱离开去,而与万物同在了。只是,皋兰山上却还偶尔传来几缕飘渺的钟声,这钟声隐隐约约,不绝如缕,竟如月光一样地柔和,叩击着我的心扉。我知道我是同芸芸众生一道,领受着一场圣洁的洗礼。晚霞、蓝天、云彩、山峦在这钟声里变得神圣,而我,则在这钟声里变得虔诚。渐渐地,霞光退去。蓝天也跟着黯淡了...  相似文献   

15.
李丹 《旅游》1998,(10)
肆虐一时的韩国金融危机,不但重创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也破碎了韩币那坚挺的光环,在韩国人节衣缩食意欲重振昔日雄风之时,喜不自禁的莫过于那些蜂拥而至的各国游客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中国人。由于人民币的雷打不动,去韩国的旅游费用已降至以前的一半左右,到韩国旅游,已成为我国公民可望可及之事了。海天之涯,终成咫尺,在那里,可观,可赏,可疯狂购物,可自在逍遥。吃韩餐,品清酒,五光十色的旅途主活,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无不给您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和新奇而惊讶的感觉,外加质高价低,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各…  相似文献   

16.
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老汉,带领全家,自己动手,干成了一件震惊大江南北的善事———握过手后,牛志远坐在家中的小院里,双手不停地对搓起来。看着这位质朴的农村老汉,记者感动地问道:“牛大伯,你多大岁数了?”老汉抬手挠了挠花白的短发,吭哧了半天,终于说明白...  相似文献   

17.
1948年3月,春天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华北平原。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这个偏僻的山村,过去在普通地图上,可能也没有留下个名儿,现在,却开始喧闹起来,忙碌的人群,雄浑的马嘶,欢腾的笑语,这一切都为这一宁静的山村,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都云集在这里,海内海外的知名民主人士不久也纷纷向这里汇集,真可谓群贤毕至,共商国是。  相似文献   

18.
故乡的柿树     
故乡的柿树文/廖华歌七月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其实,一进人农历八月,树上便陆续有了让人眼馋的软红柿。种田的农人渴了,饿了,便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拿劈开的竹竿夹下几个红柿儿,吃下,味道鲜美,滋润润的,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岭岭四四,山梁上,沟谷里,...  相似文献   

19.
别有天地     
“踏遍雪林无寻处,不见石后梅花笑。”古往今来,踏雪寻梅的情怀曾给予了文人墨客们无限的灵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别样景色,别样情怀,别有天地!过年前夕,我在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不知不觉,时间已近傍晚。我滑倦了,便下了雪板,盘腿席地坐于雪地之上。  相似文献   

20.
何汉柏 《湖南文史》2012,(10):69-69
吴佩孚是北洋巨头之一,但起步太晚,故辈分不高。 1898年,吴佩孚在天津投军,成为一名护兵。当兵之前,吴佩孚是“北漂”一族,混在京城街头,靠算命和写对联为生。本来他在老家山东蓬莱已经考中秀才,但因莽撞砸了本县电报局局长家的堂会——他嫌人家请来的戏班男女同台唱戏有伤风化,被革了功名,成了县衙的通缉犯,不得已跑到帝都北京来闯荡。因生活无着,不久他便赶赴天津,投奔了一位名叫郭绪栋的山东胶州同乡。郭绪栋是驻军的师爷,即营部的文秘,虽不是什么官儿,但能荐人当兵。这一年,吴佩孚24岁,已是老大不小的年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