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碑寺造像碑,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造像碑,清代金石著录对其多有介绍,但仅限于造像铭文,其精美的造像未有著录和专文介绍,不被世人关注。本文主要对刘碑寺造像碑的现状、造像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造像题材、风格以及艺术成就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4.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北周村东魏造像碑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碑,碑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碑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碑,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山西有纪年造像碑遗存,并结合其他材料,对山西5~8世纪造像碑风格演变的特征与脉络进行梳理,力求在造像碑类型、特征以及风格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宏观勾勒山西造像碑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与周边地区造像碑风格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邴法敬造像碑是中国现存造像碑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碑是北朝盛行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物资料为例,从碑体形制的演变、雕刻题材及造像组合、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造像题记及书法艺术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北朝造像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河南省鄢陵县公安局破获一起文物盗窃案时,发现一通北齐皇建元年道弼造像碑。碑阳雕大小佛龛7个,碑阴刻造像题记。根据造像内容可知,这是一件反映三世佛传承系谱的造像碑。本文对其造像内容、题材、艺术风格等进行介绍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相传1921年前后,有不法古董商窃得两座大型造像碑,一为北魏薛凤规造像碑,一为西魏巨始光造像碑。二碑将被偷运出国时,被海关查获,经当时主管机关批准,拨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收藏。二碑曾在短时间内展出,但不为世人注目,因此知道这两座碑的人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保护,将这两座碑用木板罩护了起来。几年前,笔者对巨始光造像碑曾作过初步研究,考定碑石原应在今山西稷山县。薛凤规造像碑不仅形制与前者十分类似,而且二碑均有少见的巨姓和行姓的题名。如巨始光碑有巨天祖、巨解愁、巨令(?)、巨银  相似文献   

11.
12.
《完颜希尹神道碑》拓本的时间跨度至多为1889-1966年间。该拓本可分为四期,即初拓本、复立碑拓本、1930年拓本、1931年以后拓本。现所知者多为1930年拓本,其他各期拓本数量甚少,尤以早期"旧拓"最为难得。作为自清代迄今发现的四通"金源郡王"神道碑中唯一存世的完整拓本,其既可校著录之讹脱,又可补《金史》之遗阙,并可助考证其他金源郡王碑刻文之未知,更是研究任询书法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黄展岳 《考古》2012,(5):59-64
肥致碑,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今改市)南蔡庄一座东汉墓内。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发掘简报见《文物》1992年第9期。简报发表后,备受海峡两岸学者的关注。20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不下20多篇。文章内容相对集中在碑文的释读、肥致碑的性质、碑文记述与墓内被葬者的问题、碑文反映的东汉社会风气和碑文的书法艺术等五个方面。后面两个问题,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兹不赘述。前三个问题,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书画装潢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技艺主要是依靠在实际操作中的口手相传,缺乏文字记载,相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手法技巧,较少涉及时代风格与艺术特色。由于古书画在屡易其主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多次改装,也造成历代装潢基准作品的匮乏和不确定。乾隆内府书画装潢集历代之大成,代表了有清一代的最高水平,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相对完整的清宫书画原装潢收藏也为其风格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院藏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原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其时代风格与艺术特色,希望能对中国古代书画装潢艺术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麦积山石窟素以大量中国早期泥塑艺术品著称于世 ,其馆藏文物也非常丰富。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馆所藏文物的数量、种类、价值和一定数量的精品。作者认为这些丰富的藏品为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及艺术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近日,南阳市博物馆在整理碑刻石碣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珍贵的隋代造像碑。该碑是70年代末从社旗县青苔镇千佛寺旧址出土后征集入馆的,由于出土时已断裂为三截,入馆后未能及时拼合和考释,故未引起重视。 千佛寺,位于今社旗县青苔镇,其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北魏,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联珠纹在中国虽有更早的源头,但它从6世纪中期才开始流行。那时中国的联珠纹虽以粟特地区为中介受到萨珊艺术的影响,但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形式,这令联珠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萨珊图案寓意、改变了西方原貌。邺城等黄河中下游的丝织重镇,应是联珠纹织物在内地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