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mm、穿5.5mm、厚1.2mm,重4.76g。面“乾隆通宝”四字对读,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左右满文“宝福”(如图)。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枚阿克苏局“乾隆通宝”当十新疆红钱,直径25mm,穿径3.5mm,厚1mm,红铜质地,宽缘,面文为“乾隆通宝”四字,楷书,阳文,对读,背穿上为“阿”字,穿下为“十”字,两侧为阿克苏局满、维文,该钱制作精细,色泽艳丽,文字粗犷质朴,一眼看去,便能立即感悟到新疆红钱所具有的浓厚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1994年4月24日,朱怀津先生在山东昌邑用一枚银永乐通宝交换泉友的崇祯通宝背“季Ⅱ”铜钱。此钱系购自威海乡间农民手中,黄铜质地。面径26.4、背径25.9、面穿宽4.8、背穿宽6.2、厚1.6、背郭宽4.0毫米,重5.2克。面扁崇、示祯,双点通口头,尔宝开足,背右“季”,左“Ⅱ”,宽背郭,肉间绿锈。精湛、秀美,有官炉风貌。是一枚少见的折二钱(图一)。  相似文献   

4.
光绪通宝宝河局夹芯小平制钱陆永章笔者最近见一枚光绪通宝宝河局小平制钱。钱径2.18、穿0.65、厚0.1厘米,重1.9克,紫铜质(图1、2)。该钱面文楷书直读"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河",穿左上有一星。细观此钱,发现一特殊现象:钱的面、背均为薄铜片,...  相似文献   

5.
王莽的所有铸币无不精良,其中布泉尤为突出。 笔者收藏和所见的布泉共有5种版别。其中收藏有4种版别:(1)面穿上二决文,重好,额轮,径26.0mm,重3.6g(图1);(2)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钱,径26.0mm,重4.0g(图2);(3)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毛边,径27.0mm,重4.2g(图3);(4)非额轮钱,正面穿下二决文,径26.0mm,重2.8g(图4)。所见者为《简明钱币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收录的合背钱(图5)。  相似文献   

6.
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辨郭若愚1992年第四期《中国钱币》发表张宏林《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一文,我读了之后,觉得此钱是一枚臆造伪钱,因陈说理由,和同志们共同商讨。一、此钱(指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以下同)面“咸丰通宝”隶书四字对读,其文字风格和“咸丰通宝”背满文宝福局的小平钱完全一样。“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小平钱一般径为2.5厘米,较此钱略小。但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有小平铁钱,也有铁母,钱径为2.7厘米,较此钱为大(图版见马批《历代古钱图说》2508枚)。今举铁母实物为例:(如图)面“咸丰通宝”隶书四字对读,背穿左右满文宝福。径2.72,面穿0.57,背穿0.72,厚0.21厘米,重8.8克。和此钱比较(见附表),两者文字风格和制造规格完全相同,铁母钱径较此钱略大。但铁母钱厚0.21厘米,重8.8克,而此钱厚0.31厘米,重8.2克,此钱较铁母钱厚三分之一却反而较母钱轻0.6克,这是不对的,可能该文报导的重量测得不够准确。二、此钱和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小平铁母线的文字风格及制作规格完全相同,而背文却为满汉文宝浙局,这是不可能的。宝浙局的咸丰钱有宝浙局的风格,其满汉文浙字的版式有当十、二十  相似文献   

7.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初,笔者在凤阳县临淮镇(古濠州)东吕家村获得一枚万历通宝折二钱。该钱生坑出土,墨绿锈色,面文楷书,直读。径23mm,穿6mm,厚1mm,重4g,光背,廓有锉齿。  相似文献   

9.
吴进 《安徽钱币》2007,(2):6-6,5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徐州市博物馆文物商店的橱柜里展销新出土的300余枚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折十钱,其钱文挺拔,边廓深峻,绿锈斑斓,无流通磨损痕迹。笔者当时初涉古钱,兴致甚隆,遂各选购一枚。其中一枚崇宁通宝折十间布绿锈,背面平整均匀,周边厚薄一致,无锉磨痕迹,直径33.8mm,穿径8mm,厚1.8mm,重7.4g(图1)。  相似文献   

10.
王连根 《安徽钱币》2006,(3):21-21,20
2005年春,笔者在沪上收到两枚宝台局同治通宝小平钱。第一枚(图1),径18.9mm,穿7.9mm,厚0.8mm,重1.35g,黄铜质,双点角头通。其二(图2),径19.1mm,穿6mm,厚0.8mm,重1.3g,黄铜质,传世古包浆,单点平头通,有磨损痕迹,与《简明钱币辞典》所载基本一致。比较两钱的满文,可以认定非同一版别。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裕民通宝”背“一分”铜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面文“裕民通宝”四字对读,钱文仿宋体,“通”为三角头双点通。背面穿右为“一分”二字,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  相似文献   

12.
贞祜通宝为金宣宗贞祜年间所铸,存世极罕。近日,凤阳县临淮镇南双碑村公路取土施工中,发现一枚贞祜通宝折二钱,红铜质,光背无文。径28mm,穿7mm,厚1.3mm,重6g。背上铸有两通、五实的小星点,似为北斗。虽瘢痕重重,仍不失规整。其版式及钱文与华光普《中国古钱目录》钱图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朱坤  刘玉 《安徽钱币》2007,(3):36-36,I0004
2005年9月,淮北市烈山区蔡里镇境内出土两罐宋钱。一位泉友购得几十斤,从中挑出两枚靖康元宝折二钱。其一为靖康元宝折二隶书钱(图1),钱径29.4mm,穿5.2mm,重约8.3g。孔雀蓝锈,字体深峻挺拔,品相较好。另一枚靖康元宝折二篆书钱(图2),钱径29.1mm,穿5.2mm,  相似文献   

14.
陈鸿志 《新疆钱币》2002,(1):60-61,F003
(一)笔者最近得一红钱,面文乾隆通宝,背满汉文叶尔羌,俗称厚版叶尔羌红钱。此钱原为钱友陈根发先生收藏,是本人以一枚特重型“战国半两”交换若干古钱之一。钱径25.8mm,穿6mm,厚2.2mm,重7.06g。此钱锈结斑驳,红铜材质,当属出土古钱无疑。  相似文献   

15.
贞祜通宝为金宣宗贞祜年间所铸,存世极罕。近日,凤阳县临淮镇南双碑村公路取土施工中,发现一枚贞祜通宝折二钱,红铜质,光背无文。径28mm,穿7mm,厚1.3mm,重6g。背上铸有两通、五实的小星点,似为北  相似文献   

16.
淳熙通宝背“春十二”铁范铜钱田步迎最近发现一枚淳熙通宝背“春十二”折二铜钱,外观呈铁锈色,比同式铁钱厚重。出于好奇做磁性测试发现不被吸引,便用硬器刮去钱表铁锈,露出黄色,方知为铜质(图一)。此钱直径2.8、穿径0.8、厚0.3厘米、重12.5克,面文...  相似文献   

17.
绍斌 《安徽钱币》2006,(4):49-49
泉友姜根银珍藏两枚瘦金体“崇宁通宝”厌胜钱,均青铜质地,褐绿包桨,传世古旧,品相上乘,径34mm,穿9mm,背图各异。其一,背穿上三戟(中双刃,左右单刃),穿下莲座,左右双藤环绕,藤端谷穗,寓意“宝戟嘉禾”,重12.3g。其二,背穿上、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动静各异,造型生动,穿下树枝,寓意“喜鹊登枝”,钱重12.5g。  相似文献   

18.
绍兴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年号。高宗在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铜钱铸有绍兴元宝和绍兴通宝两种钱文。绍兴通宝铸有小平、折二、折三3种,仅有楷书,直读。另有绍兴通宝仿瘦金书旋读折十、折五(实为折三钱)试样大钱。《历代古钱图说》中,马定祥先生批注:“此折五大钱,仅见。另有折十型大钱,亦为仅见。”  相似文献   

19.
传世有一种乾隆通宝背“安南”钱,史书不载,诸谱未录。此钱遗世也确属少见,笔者搜罗古钱近20载,于去岁始获二品。生坑硬锈,钱文楷书,顺读,背文右安左南,阔缘。有“生”隆与“正”隆两式,前者(见图1)径24.4mm、穿5mm、重2.93g。后者(见图2)径24.4mm、穿5mm、重2.75g,两品缘阔均4mm。  相似文献   

20.
现介绍我收藏的几枚大泉五十钱,供泉友们欣赏指正(彩页4)。 (1)重轮“大泉五十”两枚。其一,熟坑,径26.6mm,穿8.0mm,厚2.5mm,重2.7g(图1);其二,生坑,径24.9mm,穿7.0mm,厚1.9mm,重3.3g(图2)。这两枚重轮(或称重郭)大泉五十,应属新莽中后期铸币,重量不及先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