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要闻速递     
《神州》2011,(3):6-9
"孔子"像落户国博北广场身高总计9.5米2011年1月11日,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  相似文献   

2.
天安门广场旁边、历史博物馆北门树立了一尊而向长安街、天安门的孔子雕像。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孔子的关注,以及争议。毫无疑问,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上过小学,都认识孔子。但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人们的看法恐怕高度分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始于尧舜时代,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六经是它的宝库,孔子是它的标识,“允执其中”是它的道统。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儒家的。孔子与后世儒家显然存在差异。21世纪,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抗衡的过程中,孔子的智慧必将受到全体中国人的重视和全人类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诺诺 《华夏地理》2007,(11):26-26
孔佑仁快两岁了。他还在学习走路和说话,但他的未来已经基本确定作为孔子的第80代长孙,他将承袭孔氏家族的“奉祀官“一职。这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世袭特任官,专为孔子嫡长孙特设,主要任务是祭祀孔子以传承儒家传统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孔颜 《文物天地》2020,(5):4-11
《学记》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有着悠久而光辉的教育发展史。孔子是一位躬身实践的教育家,他的成就为后世所景仰,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博物馆(图一至图三)是为纪念孔子、保护儒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重要文化设施,是孔子故里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中华遗产》2011,(2):8-8
“今天立孔子像远非塑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 ——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目前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在谈到创作过程时,雕塑的创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说,这座孔子雕像具有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向,与现代都市环境共存、相融。  相似文献   

7.
王琪 《丝绸之路》2012,(13):50-51
在甘谷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有一尊古韵悠然、水墨流香的汉白玉雕像。一位面容高古、和蔼可亲的贤者,手握书卷,衣袂飘飘,凌风而去,踏莲而来,去那远方的圣地求取文明的薪火,只为故乡的土地播种文化的种子。他就是孔子贤人石作蜀。  相似文献   

8.
周春 《神州》2011,(22):101-103
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重要动力即在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达。自周公、老子、孔子以降,三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巨流。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文化,那就是中华文化。但是,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又有具体的地域性文化。比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万泉河文化等。有人说,每一种地域性文化都有自己的开拓者。那就是:黄河文化的开拓者是黄帝,圣哲是孔子;长江文化的开拓者是炎帝,圣哲是屈原;珠江文化的开拓者是舜帝,圣哲是六祖惠能。我同意这种观点,因而,我说,开拓万泉河文化的杰出人物是冼夫人,圣哲是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古琼山五原人)。  相似文献   

10.
著名导演胡玫编导的大型历史题材故事电影《孔子》,近期正呈现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一股“看孔热”与“说孔热”在街市坊间形成文化气流,媒体也无不将其弄得沸沸扬扬。子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顶尖人物,尊孔就象征着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孔子因而有了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尤其是在民间的尊孔行为与尊孔佳话,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学说     
吴江 《炎黄春秋》2008,(8):33-40
今有“论语热”,探讨孔子学说,宣扬传统文化,善事也。究竟什么是孔子之学?兹从旧作中摘出一些段落,供“百家”评议。 ——作者注  相似文献   

12.
史飞翔 《文史春秋》2014,(10):63-64
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儒家与道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将孔子与老子进行对比是一件十分有趣且意味深长的事。  相似文献   

13.
侯贺良 《世界遗产》2014,(10):12-19
<正>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也许不知道曲阜或者山东,但一定知道孔子。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这组庞大的古代建筑群,历经沧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值得一提的是,孔庙不但是封建社会全国性祭孔最重要的活动场所,而且是现在孔氏后人每年祭奠先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吴强 《黑龙江史志》2008,(18):13-14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他的"仁者爱人"的和为贵思想、"君子以义为上"的义利观、"修身正己"的道德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家庭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叠鼓形贮贝器是古代滇人创造的石寨山青铜文化中的一种极富特征的典型器物。由上下两鼓叠置后焊接成一体,有盖有底。器身饰以繁缛的阴刻花纹,盖顶以写实的人物和动物雕像表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场景。迄今为止共发现4件。它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的滇池周围区域,是滇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叠鼓形贮贝器出土于石寨山文化晚期的极少量贵族大墓中,是墓主人拥有最高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既是祭器又是十分重要的礼器。4件叠鼓形贮贝器的形制、花纹和雕像内容各异,独具特色。整体造型与线刻图案和盖顶雕像有机结合,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充分表现了古代滇人的装饰与艺术风格,成为滇国青铜文化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圣中之泰山。 一语道出了一座大山和一位圣人的微妙关系。其微妙,就在于他们的相辅相成——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丢鞋     
孔子丢过两次鞋,一次生前,被贼偷;一次身后,被火烧。每丢一次鞋,都引发出鞋文化的一次大发展,一次大风流,中华文明也随之大前进一步。孔子一身系中华文明兴衰安危,于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张焕君 《安徽史学》2012,(1):114-119
正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未中断。20世纪之前,孔子是至圣先师,地位尊崇,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五四之后,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不断的否定和攻击,至今余音犹在,不绝于耳。但否定并不等于能够消除,最近二十年中,无论是孔子还是儒学、国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借助读经、国学培训、礼仪教育等种种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样的现状不禁让人怀疑孔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总是打不倒、批不臭,屡废屡兴,越战越勇?实际上,这样的怀疑几十年前就有人早已提出。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孝德,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  相似文献   

20.
韩艳 《神州》2011,(22)
据《广州日报》报道,屹立于山西太原东仓巷20年的赖宁烈士雕像突然从公共视野中消失,只留下一摊水泥。消息甫出,立即引起众议,甚至引发部分热心网民在网上发布寻人启事,四处找寻雕像下落,终得水落石出:原来是因太原市环境整治需要,将赖宁雕像移除,由于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单位和场所,最后将之放置于偏僻山村。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省黄山市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而黄山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